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遂自荐》,用毛遂敢于自荐赴楚、力说楚王签约合纵和平原君盛赞毛遂奇才三件事情,充分表现了毛遂超群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其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技法,使毛遂形象蓬壁生辉,性格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对比 1.十九人的“笑”与“服”。在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自荐赴楚时,十九人自以为文武具备,乃平原君首次选中的人,对毛遂不屑一顾,藐视之极,流露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的傲气。但至楚后,毛遂侃侃而谈天下大事,竟使“十九人皆服”。这一“笑”一“服”,突出了毛遂与众不同的见识。 2.平原君的“疑”与“赞”。毛遂自荐之初,平原君对其才能甚是怀疑,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相似文献   

2.
幸运的毛遂     
都说毛遂胆识过人,才能超群,我以为毛遂不过是幸运而已。倘若平原君一下子选够二十人,而不是十九人,毛遂哪有自荐的机会?所以毛遂不是一开始就自荐,而是等到人数不够时才向平原君自荐,不能说他有胆识,更像是碰运气,而且运气不错,他入选了。毛遂劝楚王与赵国结盟的一段话,也看不出他才能超群,这话平原君也会说,只是碍于身份,平原君不愿也不能用揭人伤疤、让人出丑的方法迫人就范,结果刚好让毛遂有了可趁之机,又碰读写天地2004.2上了一个软弱的楚王,这才成就了功劳,捡回一条性命,否则碰上一个刚烈点的王,惹得兴起,这个莽撞的家伙早就身首异处…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4.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投靠平原君三年,一直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不久,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平原君奉命到楚国去讨救兵,他选了十九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  相似文献   

5.
综观《毛遂自荐》全文 ,毛遂的斗争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抓住机遇 ,勇于推荐自己。要参加当时诸候之间的斗争 ,首先必须要赢得斗争的机会。然而 ,机会是等不来的 ,而要靠自己去创造。毛遂深谙其中的道理。当机会出现的时候 ,他并不是等着平原君来发现自己 ,而是勇敢的走向前去 ,向平原君推荐自己 ,最终说服了平原君 ,赢得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二、在同事当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想毛遂 ,胸怀韬略 ,智勇过人 ,却在赵胜门下默默地度过了三年时光。这三年里 ,毛遂也许是在“苦练内功” ,也许是在寻找机遇。…  相似文献   

6.
思佳 《学习之友》2009,(4):29-29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自荐时,曾就锥子与布袋问题同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展开过一场争论。平原君问他:“先生到我这儿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处在世上,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锋刃立即会显露出来。先生已来了三年,我没有听到别人称赞过你的本事,看来依是没有本事的。”毛遂反驳道:“我的本事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布袋里。若早有人把我放进布袋里,岂止是脱颖而出,而且是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都挺露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8.
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位下层门客,《毛遂自荐》一文中载有他与平原君的一段精彩对话: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  相似文献   

9.
毛遂自荐     
此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其弟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随从前往,但只选中了十九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说:  相似文献   

10.
一、毛遂自荐:宣传自己,张扬个性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三年未得展露锋芒。时值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愿往。”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  相似文献   

11.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选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  相似文献   

12.
谈“相人”     
“毛遂自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当年平原君欲去楚计议合纵之事前,想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得力随从二十人,但挑来拣去,只选中十九人,剩下这一个竟是左右选不合适,一时委决不下,这时毛遂毅然以国事为重,挺身而出,虽则受到平原君及那十九个捷足先登者的蔑视,也决计前往。岂不料在谈判出现胶着僵局之时,平原君苦无良策,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三册《毛遂自荐》这篇课文中,当毛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晓以利害,楚王答应订立盟约之时,“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课文注释将这句话解释为“这里泛指结盟时用的牲血”。对此注释,笔者颇有异议。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战国时期,歃血结盟,所用牲血,是有一定等级的,“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猪,大夫以下用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当时结盟所用牲血贵贱之不同,马血给楚王,狗血给平原君,鸡血才是为自己准备的。毛遂这样吩咐,既符合当时结盟的礼仪准则,更是他精心设计,进一步推动盟约顺利订立的苦  相似文献   

14.
在《毛遂自荐》一文中,毛遂的“取鸡、狗、马之血来”这句对话,足以表现他的机智。何以言之?秦围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往楚国求救,要和楚联合抗秦。要达此目的,并非容易。所以平原君决心“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将定从而还”。平原君到楚国会盟“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这对楚国非常不利。因为  相似文献   

15.
高中五册课本《毛遂自荐》一文开头交代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危在旦夕,赵国只好求救于当时力量较强的楚国,同楚“合纵”。当“平原君与楚王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时,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对“先生上”,我们联系上下文,作深入的探讨,会发现其深刻及意蕴: 一、说明十九人面对复杂形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好寄希望于毛遂,但事实上,十九人并不了解毛遂的实际能力,在此关键时刻却又推出毛遂,说明了当时门客之问尔虞我诈,互相倾诈的社会现实。二、反映了十九人轻视毛遂,欲出毛遂的“洋相”的阴暗心理。曾几何时,毛遂自荐成功后,十九人“相与同笑而未发”(彼此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没有把轻视毛遂的意思说出来)。难怪毛遂胜利后在楚国朝庭上,当着平原君的面指责十九人“公等录录(通“碌  相似文献   

16.
能因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凭着他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说服楚王与赵国歃血定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的实施,从而挫败了秦军的来犯。他的英名也因此得以妇孺皆知流芳百世。可是知道毛遂大名的人大多也就仅限于了解他的这一段辉煌历史,而这对毛遂人生的悲剧性结局恐怕知之不多,而这对于我们全面评价毛遂这个历史人物以及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人才似乎具…  相似文献   

17.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3年食客,平原君从没正眼瞧过他。后来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于是平原君把他凑了个整数,带他  相似文献   

18.
毛遂之所以能一举成名,一在于非凡的谋略和过人的胆识,二在于敢于“自荐”的勇气。在平原君门下,像毛遂那样能够滔滔雄辩的人或许不止一个,但他们有的自恃“清高”,有的不愿“强出头”,不敢上门“自荐”,因而只能一辈子寄人篱下,在默默无闻中终此一生。  相似文献   

19.
能因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凭着他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说服楚王与赵国歃血定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的实施,从而挫败了秦军的来犯。他的英名也因此得以妇孺皆知流芳百世。可是知道毛遂大名的人大多也就仅限于了解他的这一段辉煌历史,而这对毛遂人生的悲剧性结局恐怕知之不多,而这对于我们全面评价毛遂这个历史人物以及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人才似乎具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邯郸遭到魏军包围的时候 ,门客毛遂自荐 ,随平原君出使楚国 ,以机智善辩而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回来时 ,平原君称赞说 :“毛先生 (毛遂 )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 :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 ,象征统御九州 ,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 ,象征天子权威。“一言九鼎”便由此而来 ,比喻说话很有份量。一句话重于九鼎。一言九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