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多年来的提法,这个观点回避了学生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这个事实,同时也回避了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被学习者———教师的客体地位这个事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个观点,是用不同标准在划分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要对象:教师和学生。为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另一种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同维度出发,认为学生既是客体,更是主体。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是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理论分野,也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水平和状况。这方面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四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一、教师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命题,是近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对于正确地揭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教学理论中其他问题的探讨,对于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围绕这一观点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尽管大家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上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还有同志主张教师也是主体,即所谓的“双主体论”或“复合主体论”。我们认为,相对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来说,“双主体”论并未把研究推进一步,还似乎后退了。其根本问题所在,是对教学活动简单化的认识,从而陷入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我们感到应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探究式阅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从教与学的关系及其教学职能,价值,机制上对阅读教学过程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揭示和阐发,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理论中视 学生为客体和改造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心地位的反省,是对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人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创造的主体的重新审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是客观的 ,失去了教师这个主体 ,教学也随之消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 ,正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结果。学生认识的客体 ,主要应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 ,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论有其积极意义 ,但若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和主动建构 ,而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否认知识掌握的客观标准 ,那就超出了其合理的范围。目前的种种提法和做法都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二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外教育界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确定各自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仅有助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而且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有关这~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一、几种师生主客体关系认识的回顾回顾关于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关系的种种认识,大体上有这样四种观点:“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  相似文献   

10.
叶青发 《物理教师》2006,27(1):25-26
1问题的提出 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说,从20世纪80年代争到90年代.“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到“双主体说”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90年代末,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但另一方而,有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存在着两个极端化倾向:一是拒绝接受,他们有很多理由,“教无定法”,“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等.二是把创新教育理解为花样,教法越“花”,越是创新.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我国同前倡导的教学模式.从文字上看,既然强调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为什么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与主体各自究竟对应什么?两者间的关系为何?这些问题均为本文首先阐明之点.课堂教学对学生讲是个认识过程,认识主体是学生,被认识的客体是教材.然而,由于认识主体处在人生未成熟的发展期,而教材又具有不同一般现实客体的特殊性,这将决定课堂教学必须由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充当主体与客体间的  相似文献   

12.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教育、学生、教育传媒。这三个方面又可划归客体和主体两个系列。教育传媒属于客体是肯定无疑的,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认识上却存在着分歧。我则明确地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也可以把这一主张简称为学生主体论。 一 学生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在教育过程的主体问题上,现在国内通行的是双主体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双主体论又有两种主要的变式:一是轮流主体论,即在教育过程中,有时教师是主体,有时学生是主体,二者轮流“执政”,交互作用。这种变式实质上  相似文献   

14.
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娟娟 《中学教育》2003,(1):35-36,34
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主张“教师主体论” ,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1.教师的爱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为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把这种模式真正运用好、贯彻下去,我们仍感任重道远。而建立恰当、完善的评价体系,正是发现不足、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1.评价的主体:学生由评价的客体转变为评价的主体。传统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由教师来对学生作出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只能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没有发表评论的权力。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实施学习计划。教师只是学习活…  相似文献   

16.
师生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讨论中,首先遇到的是教学的主客体概念问题。就目前的文献看,主要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①,“人就是以自觉行为为很本目的主体”,因此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②;“教师与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③孰是孰非?笔者试谈点浅见,以求教于老师们。一、唯物的“主体”、“客体”观众所周知,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的两个概念。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讲主体  相似文献   

17.
胡弼成在《大学教育科研》2008年2期撰文指出,“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但不是两个过程。学生的”学“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实施者之一,其永远处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我们没必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否认教师足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完整主体,既有教的一而,也有学的一面。“一面两体”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地认识和改造着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因而,需要提倡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教育主体两面之间的平等交往基础之上,把教育双方都看作是统一教育活动的两面。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提法早已有之,但在教学中是否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教学改革中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在该讲之处,问在该问之处.……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双重地位,一个是客体位置,一个是主体位置。客体指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主体指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是有目的的、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受教育中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学习位置,把学生从被动的、从属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的、独立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