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戈麦诗歌蕴含着强烈的孤独生命意识和主观唯心的宿命意识。这是诗人精神处于分裂状态的深沉动因,最后诗人以“涅榘”的方式,把灵魂献给了诗歌,实现生命的飞翔。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诗人们面对自我、社会生存困境产生了自觉意识和悲悯情怀,同时苦难的生命历程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使命惑和悲壮的气概。建安诗歌中悲剧气氛与阔大境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悲剧精神因建安诗人的个性呈现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4.
中唐诗人李贺敏感、多病,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进而颇感苦闷、伤感,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在李贺诗歌中,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生命悲剧意识。李贺的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生命本体、生命归宿等问题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5.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6.
咏月诗在李白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咏月诗或深或浅地反映出李白的内心孤独,这种孤独恰恰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主题。咏月诗以诗人和月亮这种既对立又关联的关系浓缩了自然与生命个体的矛盾,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历史观念总会对比出生命个体的渺小和孤独,由此,李白的咏月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东北乡民死寂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从而使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作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了大量诗歌,成为英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其诗歌创作中,时间是其重要主题,与其他诗歌主题紧密相连。哈代诗歌中的时间主题是深沉地、乐观地看待时间悲剧,这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的思想构成了哈代悲观主义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与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现代化高涨、诗歌兴盛的年代。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叶赛宁的诗歌主要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孕育了宝贵的生态思想;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注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他们的悲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悲剧,是现代性的焦虑所致。  相似文献   

10.
血与玉是李贺诗歌中频繁出现两个意象。作为两个原型性象征,它们源于上古文化中以祈祷祭祀为特征的古老宗教活动。李贺诗章中的血与玉是诗人在悲剧生命意识下对自己心之死的祭奠。  相似文献   

11.
郑珍以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被称为郑珍时代的"诗史"一点也不为过。郑珍诗与杜甫诗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诗歌所反映出的生命悲剧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思乡孤独的个体之悲和社会之悲两大方面,体现了郑珍和杜甫两位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一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13.
杜甫暮年的湖湘之旅,是诗人后半生避乱生涯的苦难终结。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剧命运。岳州是杜甫进入湖南的第一站,也是其生命走向终结的最后一站。诗人在岳州所作诗歌寓寄着诗人的爱国思想、民本思想以及诗人晚年越来越强烈的叹老嗟卑意识、怀乡情愫和隐遁意识,是诗人毕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同时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也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先锋诗人往往被读者冷落、被论者误解,然而他们恰恰是最具艺术开拓性的一群。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非常强烈,所以,他们的对抗姿态、解构行动实质上是生命意识的冲动与张扬。周伦佑是八九十年代先锋诗人群里最有言说价值的一个,他早期诗歌创作的文本实验价值引人注目,后期诗歌创作对诗歌本质的重建又是他创作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在对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16.
建安诗歌具有浓郁的悲剧性。在动荡现实面前的忧郁与恐惧、静思后的悲哀与欢乐是诗中的悲剧情感,已经隐含着诗人的悲剧意识,醇酒与音乐带来的疯狂、民歌与神话引发的冲动展现了诗人的悲剧性格,形成了敢于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险恶的环境、神秘的气氛与阔大的境界融合成诗中的悲剧情境,使诗歌充满了悲剧的情调,赋予了建安诗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生命原生悲剧意识作为陶渊明的深层心理基础,探讨了这一深层心理对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影响。指出:正由于生命原生悲剧意识的存在,使诗人对儒家的价值体系持消解倾向。同时,出于对这一悲剧重负的抗争,诗人构筑起以“真”与“自由”为核心的新价值体系,并在“情”的抚慰下,使生活具备了动人的情愫。从而从深层心理上,探讨了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动人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有平民诗人之称的河南诗人王学忠,在《爱得深沉》(诗歌卷)中运用独特的视角艺术,他选择了新闻视角、平民视角,以及寓意象征视角表达了对底层民生的关注。诗人感同身受的苦难经历与记忆,是从内心出发心向大众写作的创作源泉。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主要包括对社会不公及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批判,也包括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对底层人的关爱和尊重,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  相似文献   

19.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 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 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