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物理教学中.波的叠加与波的干涉很难用实物来演示这种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提高波动教学中的实验效果,促进学生对波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波的产生、波的传播、波的叠加与波的干涉实验,介绍我校用Visual Basic6.0软件创作的CAI课件,借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波的图象是波的数学表示,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利用波的图像分析波,简洁,明了,可以很方便的解答许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考查重点是波的图象,特别是波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以及公式v=λf的考查,热点考查趋向于对振动和波的基本物理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讨论弹性有限长度杆端部受冲击载荷作用,在轴向应为波传播和反射过程中的动态屈曲问题.利用扰动方程的解、端部支承条件和应力波反射前后波阵面相容条件得到了动态屈曲的分叉条件,临界载荷和屈曲模态.数值结果表明:临界载荷有多个分支且随时间增加而降低;由于应力波在端部的反射,使临界载荷进一步下降.这个结果就解释了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5.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像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从整体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像力有较高的要求,对刚学“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学生来说,不管是水波,抖动的绳波,还是10位同学上讲台做体操,都会觉得眼花缭乱,顾此失彼,理不出头绪.如果引导学生根据旋转圆法依次画出介质中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来画波的形成图,然后分析波形成的过程、质点的振动特点,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现有针灸用脉冲波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音乐调制脉冲波的软、硬件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7.
机械波是按周期性变化的,具有传播的“双向性”.在变化过程中,有关的物理量将存在一些可能值.在解决波的多值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复杂、陷入困境,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出现漏解现象.如果利用波的“归一化”原理,便能迅速、顺利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波动是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了波在空间的传播.在《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内容中,“理解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和特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关键点在于如何理解“波是振动的传播及媒质本身不随波迁移”.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运动学和质点振动的基本知识,但是不习惯多过程动态抽象的问题,所以对机械波的传播过程这种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电磁波和弹性波在分层媒质中的传播过程的分析,研究了它们在分层媒质中的反射特性,给定了反射系数的表达式,同时对电磁波和弹性波在分层媒质中传播性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简谐运动在不考虑摩擦和其他阻力等因素的影响时,振动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所以不管是单摆还是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振幅始终保持不变,这种振动称为无阻尼振动.然而,实际的振动总要受到阻力的影响,由于要克服阻力做功,振动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减少.同时振动系统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振动向外传播形成波,随着波的传播,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减少,因此振幅也逐渐减小.这种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做阻尼振动,阻尼振动的图象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发散思维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是人的创造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波的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能力非常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下列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机械波问题是中学阶段的重点,由于参与振动质点多,质点的运动具有周期性、多解性等,初学者往往难于掌握.特别是波形在形成过程中,一些质点已振动,另一些质点还未开始振动,同学们常会用“现成波’的形状,套用“未成波”的形状,而导致错误.现进行两个易错例题剖析,旨在引以为戒,吃一堑长一智.  相似文献   

13.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仅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没有随着波的传播方向一起迁移.能熟练运用波长和波速的关系式v=λ/T=λf.波的衍射现象和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共有的两个重要特征,理解发生明显波衍射的条...  相似文献   

14.
漫话睡眠     
敬超 《初中生》2007,(1):65-65
科学家发现,睡眠是由“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个不同阶段周期性地交替进行的。“慢波睡眠”包括4个时期:1.入睡期,此时闭目,无语,意识仍清醒;2.浅唾期,已进入睡眠状态,但睡得不深,易唤醒;3.中度睡眠,睡眠逐渐加深;4.深睡期,进入深度睡眠。以上4期合称“慢波睡眠”,其特点是不做梦,其后便进入“快波睡眠”。  相似文献   

15.
研究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窄QaS波心动过速终止后倒置T波的临床意义.对71例自发折返性室上性窄QRs波心动过速终止后倒置T波的患者行运动心电图试验、运动铊心肌灌注显像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动过速终止后,30例出现倒置T波,3例呈铊阳性改变的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支血管管腔直径≥75%的明显狭窄,但均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结论: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窄QaS波心动过速终止后倒置T波代表一种常见的现象,可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根据常见的临床和心电图指标不能预测其是否发生.冠心病似乎不是这种复极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讲好振动与波的两个知识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中李民权1.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能够明显地反映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但由J‘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很相似,所以有些学生混淆不清,形成错误概念.因此.将两个图像分列如F.对比说明图像的表示方...  相似文献   

17.
1.带动法 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后一个质点重复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形式,即:“前带后,后追前”.这就是波向前传播的原理.若已知某质点的振动方向,通过比较它与相邻质点(注意:两质点的水平间距不能大于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移,即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同理可确定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引言:本节内容是属于高考的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只要求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即可.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时,便觉得没有多少内容可讲,从而降低了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波的干涉”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现象,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以及研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要进行优化设计,只是在最终落点上,对学生的练习题不要求过难、过深.以下提供本节课教案一份,供广大同行参考.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 ①知道波的独…  相似文献   

19.
《波的传导》中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异议──兼谈计算机模拟整体变化过程的录制王孙勋教学录像片《波的传导》中有一段个人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内容:将横波的传播过程分解成一系列有限大小的时间间隔△tn∈〔T,T)(n=1,2,……24)内的传播情况─—动画.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重复性,机械振动在时间上具有重复性,机械波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重复性.由于波在时间及空间上具有重复性,故波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多解.波的多解问题,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高考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态分析能力,故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