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凝结成了独特的抗战精神。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高度团结共御外辱、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坚决反对投降卖国。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还具有国际主义涵义,抗战精神是重庆人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一一直以来,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发掘重庆作为陪都之后由于文人汇聚给重庆带来的文化繁荣,并因此对重庆本土文化建设所产生巨大影响和意义;再是重庆以及重庆人民在抗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外还有就重庆抗战文学现象本身以及抗战对重庆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3.
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首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旅游资源.重庆的抗战文化旅游是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之一.本文在分析开发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和分析极为丰富的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重庆由于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抗战文物.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摆脱奴役、压迫,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不惜流血牺牲,与中外反动派奋力抗争的大无畏精神.陪都文化已经成为重庆的旅游特色,是重庆区别于国内其它历史文化名城所独有的资源.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怎样充分发挥抗战文物在重庆的旅游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6.
张帆 《文学教育(上)》2014,(21):102-103
本文分析了红岩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指出了红岩精神与重庆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联系,论述了红岩精神与重庆人文精神结合的必然,对于倡导红岩精神、弘扬"自强不息、开拓开放"重庆人文精神,推进重庆跨越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为抵御外族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悲壮而惨烈的战争。时为陪都的重庆。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为人类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在今日,抗战文化成为重庆独特而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本文拟用SWOT分析法,探讨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劣、机遇与挑战,以“抗战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将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抗战精神作为展示自己、走向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以便为开发和利用其蹩源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1921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建立,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中华民国国都。伴随着抗战的需要,1937年国民政府移驻重庆,1940年将重庆定为陪都。迁都重庆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重庆抗战文学作为中围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量优秀的文艺报刊为依托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期间重庆有报纸70家左右,其中抗战前就在本地坚持出报的报社只有3家。重庆《新蜀报》于1921年创刊以来,以内容丰富、言论进步、编排新颖、印刷精美而蜚声文坛;其文艺副刊《蜀道》跨度时问长、影响大、特征明显,成为推动重庆抗战文学进程的主力军。《蜀道》诞生于重庆本土,离不开重庆本土文化的影响:但对抗战文艺理论问题的积极探讨,抗战文艺专刊专页的蓬勃兴办,抗战文化名人的踊跃投稿以及《蜀道》和文协保持的密切关系,使得《蜀道》成为全罔性的文艺副刊而显现出“全国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重庆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突出成绩,并显现出鲜明的本土色彩。高校学者成为重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一支主体力量。一般理论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抗战文艺研究”因其地缘优势,最具特色、最有成就。本土文学研究与批评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对重庆文学所体现的本土精神文化的追问和挖掘,尤具重要意义。同时启动的几部重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填补了重庆文学研究的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江苏文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独特的演进道路。江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江苏文化富有鲜明的历史个性,这种个性最为深刻的思想表现就是江苏文化充溢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谦和礼让”、“关注民生”、“先忧后乐”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则为其间显著的特征。江苏人文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其合理内核与思想精华,在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世纪西欧,修道院不仅是修道士修行的场所,也是最早、最有影响的学校。它承接了古典文明,使古代世界与文艺复兴乃至近现代西方世界相沟通;它发展了包容古典文化的教会教育;它在书籍收藏抄录,希腊、阿拉伯科学文化译介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可能。修道院与人文主义相关联,还在于二者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剧烈碰撞,正是修道院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才最终催化了人文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根本精神。传统文化专制浓厚、自由缺失的特质延续至今并弥漫性地影响当代教育,这是当代教育充斥奴化、规训、控制,人本精神难以彰显的主要原因。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促进文化特质革新是教育人本化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他当时所推动的文学革新运动,尤其是他所倡导的重道的文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这可以引导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去理解文学的作用与价值。文学具有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它所表现的道德情操和艺术精神是不可替代的文化内容,尤其是艺术精神,更是其根本价值之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文化整合的时代,新的文化观念已经产生,文化可以分为人文主义文化和理性主义文化。如果说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文理性的一面,是“使人更加人化”的文化,而文学又于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我们在今天直面现实时,更应该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早就由文学的力量而汇聚起来的那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本身就具有不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主义”是humai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期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主义。人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化的精神总括为“人主义”。本对“人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相似文献   

16.
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关注和重视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人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产生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内容,人本主义是当时西欧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产物,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下。1997年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88.3%,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2001年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依然高达87.8%。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生存方式的变革。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使他们摆脱愚昧和贫困,改善生存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逐步走上小康之路。是我们的目标所至,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产生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内容,人本主义是当时西欧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产物,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不仅应当归咎于狭隘的教育观,而且归根结底应当归咎于狭隘的科学观和人文观。包括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内的狭隘的科学观与包括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在内的狭隘的人文观,不仅是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分离的重要根源,而且也是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重要根源。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科学观与人文观,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教育观,从而真正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