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3.
一年级学生中喜欢告状的人数多,且频率高。当学生在课间发现同伴没按老师要求去做会立即跑到教室、办套室找到老师并告知:“XX踩草坪了”:“XX吃零食”;“XX把纸扔在地上”……有时甚至会在上课进行之中大声“检举”:“XX上课喝水”;“XX抢做作业”;“XX偷看”……告状的学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自身做得好的孩子,发现同伴“犯规”很着急。  相似文献   

4.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5.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6.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8.
3要会分析评判幼儿“告状”的内容幼儿“告状”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及其个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要求老师保护、帮助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发展,其“告状”内容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所以其“告状”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告状”现象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作…  相似文献   

9.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10.
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时,常被幼儿的告状行为弄得困惑不解。为了弄清楚幼儿之间的“是是非非”,老师变成了“审判官”,而常因一件事往往牵扯了许多幼儿,即使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还是难弄清事情的真相。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告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看到别人违反了集体规则,二是弱者来寻求老师的保护或帮助。对于第一种状况,我常对幼儿说:“你自己去帮助他吧!”对于第二种状况,我鼓励他去找欺负他的人讲道理,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情况还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小孩子最爱告状!幼儿喜欢告状,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幼稚的心理状态有关,是儿童发展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对此老师一定要正确和区别对待。实际上,老师只要了解了幼儿告状的种种心态,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了。幼儿告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一、试探心理。这类告状主要是幼儿用以试探老师对某一行为作出的反应,判断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如小朋友都在安安静静地叠手绢,露露来告诉老师:小刚到动物角喂鱼去了。这时如果老师只答应一声“知道了”,而不采取措施,露露…  相似文献   

12.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老师.文文不去排队。…“老师,麟麟上课时拉我的衣服。”“老师,奇奇把幼儿园里的纸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以往对于孩子们的告状,我一般都充当“消防员”,哪里“着火”了就冲到哪里“救火”,结果是每天告状的越来越多,而我也陷在日复一目的繁琐事务中苦不堪言。并且有些时候由于我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反而让人觉得问题越解决越多了。  相似文献   

14.
何彩云 《文教资料》2014,(15):124-125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快乐洗手     
迟芳  云霞 《学前教育》2007,(1):35-35
小班幼儿在洗手的过程中,总会听到不断告状声:“老师,他又在玩水!”“老师,XX没有挽袖子”……每天这些事情总是重复发生。过去,我总是反复提醒常规要求,“洗手时要这样……要那样……注意……”可效果总是不好。我想,幼儿天性好于,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遇到喜爱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于是,我调整了策略。  相似文献   

16.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曹文花 《山东教育》2002,(12):30-30,31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幼儿“见义勇为”的表现,是寻求老师保护的武器,更是对老师信任的一种反映。但有些教师对“幼儿的“小报告”不是置之不理,就是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大声斥责,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对幼儿的身心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应寻求一种对待幼儿“小报告”的办法,做到既有利于施教,又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凭多年的教育实践,借此机会提几点建议。一、抓住幼儿打“小报告”的机会,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幼儿打“小报告”是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他想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能得到…  相似文献   

18.
幼儿告状是幼儿教师在园内随时会遇到的一种现象。接到幼儿的“告状”后,幼儿教师就要抽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幼儿去处理那些所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那么.幼儿为什么喜欢告状?本文试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幼儿向老师和父母告状的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各种动机和目的,其中有些是积极的,也有些是消极的。作为教育者,应首先弄清楚幼儿告状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教育措施,化解消极因素,强化积极因素,使幼儿得到健康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23):191-192
在幼儿园里,幼儿和老师的互动除了保育和教育工作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与教师互动最频繁的事,是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和更有效科学地帮助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研究者对3-6周岁的小中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记录告状行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年龄班级告状行为的原因、目的、告状时所用的方法、被告幼儿的反应及老师的应对方法的区别,通过对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尝试提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