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高等教育家,他提出的大学教育本质观极富人学意义。在教育本质内涵上,他从真正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交往活动,生存交往构成了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生存交往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灵魂觉醒的活动,教育本质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的著名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模式:主体—客体—主体,彰显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特征:人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从人学角度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本质观,对于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国庆 《教育探索》2008,3(4):53-55
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境域性和价值性,反对在知识领域中的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这种知识观为人们认识和反思语文教材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语文教材观念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建构,体现着鲜明的民主与个性化的诉求。教材观念从“客观实在论“向“主体建构论“转变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教育主体的回归,促进了课堂结构走向开放与多元,促进了教学方法由讲授向探究转变。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受现代主体价值追求的引导,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认识和教育理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教育功能观、教育制度观、学校观、师生观等方面的根本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生态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人的创生。创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长。生长是有限的、线性的,而创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独特性、新奇性。由此,在生态式教育视野中,教材不是“圣经”。也不只是“材料”,而是一个“对话”。为真正落实这样的教材观,教材必须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同时也是最科学、最现实、最具人性化的崇高信仰。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就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性本质做出的最高概论。它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人,发展人,教育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阐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行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数学观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从数学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数学创造的角度,对数学观的研究都有必要进行层面分析,从社会层面看,数学观的形成与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关联;从数学的本体层面,数学观是对数学本质的理性思考;从数学教育上看,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与素质性两种观念.  相似文献   

8.
从电化教育(视听教育)走向信息化教育,隐含着一个前提的变化,即对媒体的看法和认识发生了改变,由电化教育(视听教育)阶段的单一媒体观走向了信息化教育阶段的环境资源观,这意味着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媒体本质的认识、媒体的使用方式、媒体角色(或作用)、媒体对教学(学习)方式的支持、媒体对教学的影响都产生了改变。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的转变,将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重新审视电化教育(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重新审视教学构成的要素观,重新审视信息化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社会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对教育公平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追寻两种理论,即柯林斯的教育成层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由此发现,教育公平的实现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障碍重重;教育过程投入均等的实现长路漫漫;教育结果均等的不可能与没有必要;教育公平感因人而异。要使教育接近公平,教育公平应该回到最初的理念;教育公平应该兼容精英教育;教育公平应该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应该在社会变革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教育问题的“实践性学习”强调教育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培养师范生教育胜任力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实践性学习“强调“知行合一”,侧重“做中学”,认为职前教师教育仅仅传授教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供教育实践机会,在“实践场景”下让他们尽早进入专业领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了教育的程序和方法,获得教育胜任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4.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亟待提升为哲学层次的教育新理念。在教育中引入交互主体性概念是为了消解教育中主体中心和主客对立现象,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沟通。交互主体性概念思想中所蕴涵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哲学家们对交互主体性认识是言行上的"一"与意识上的"同"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的,即二者互为因果。强调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目的在于使我们所开展的教育实践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现状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研究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理论主体积极寻求走入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教育实践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挑剔教育理论,必然会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两者又必然会暴露出自身先天的个性偏执与时代缺陷。但是,在评价两者交往关系的各类话语中,过度阐释的往往是建基于理性假设之上的应然关系,客观主义伦理观与道德理想主义往往是阐释者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话语资源,而忽略甚至有意地避开了人在现实活动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本文对传统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批判,对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科研文化发表了自己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论反思性教育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反思性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从教育问题出发通过假说与实验等自觉调节自己的教育思想与行为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使自己获得更大幸福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观察分析、理论重构与主动实验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它与常规性教育实践对立统一,动态平衡。一方面,它为常规性教育实践注入活力,帮助其优化目的与行为,使之由量变到质变进入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它借助常规性教育实践提供的舞台,验证并积累自己的创造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反思性教育实践在与常规性教育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教育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7.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着总量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调整投入格局,是解决我国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所在。应科学设计教育投入制度,变分项目、按比例、分级负担为分项目、分级负责,重新划定属于国家责任的义务教育事权,重新界定中央、省、地、县四级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体制。  相似文献   

18.
高学历失业现象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学历人才日益遭遇失业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高学历人才的绝对过剩,它主要是一种结构性就业矛盾,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观念及市场机制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针对其产生的原因,也须从教育的改革、观念的转变及市场的完善等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理念:意义的阐释与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大学理念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和变革实践,还在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规范的形成,促使高等教育学获得真正独立的文化身份。大学理念并非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精神,它的背后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各自价值追求的反映。随着大学自身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和大学利益主体的分化,大学利益相关者间的对话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理念生产的主要方式。大学理念的研究中应避免单一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应建立多元主体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的方式生成大学理念,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和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我国教育系统面临的突出矛盾表现为社会期盼教育系统不影响学生发展能尽量组织教学与师生不能到校之间的矛盾。发挥教育技术学科优势、主动介入解决矛盾是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教育技术特有的学科积淀和丰富的网络教学实践成果为解决当前教育的突出矛盾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疫情状态下一线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该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好教学交互、实施分段分层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变革也有其发挥作用的限度,理性认识教育技术的定位并解决好其擅长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持有的立场。未来教育技术学科应当加快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深度融合",聚焦育人本位,共同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