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火种,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怎样设疑、质疑、解疑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这样,在学案的编写中,导学问题的设计与优化便成为教师备课的重点,也是值得广大教师互相交流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缘于质疑。因此,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说到  相似文献   

3.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但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古人云 :“疑是思之初 ,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 ,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 ,以疑激思 ,…  相似文献   

4.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的设疑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从问题的设计着手,精心“设疑”,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知识与能力并举的新型人才,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仅谈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判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当学生无疑时,要寻疑;有疑时,要解疑.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鼓励质疑 ,引导创新宋代教育家张厚说 :“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说质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 ,有疑才能形成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目标。真情交融激发创新潜能。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知之较先者。但我们并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某一知识或信息 ,知识也不…  相似文献   

9.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是新课改实验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的先人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问。”还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际上,学生自行创设问题,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才是探究的真正动机。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发问,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思考知识、询问知识、评判知识和创新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题。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他们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智慧、增长知识。巧设疑问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疑” ,激“疑” ,及时创设恰当的情景和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维。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我便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相似文献   

11.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疑为线索,要热情地巧妙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每提出一个疑问都是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是参与能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设疑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疑”为径,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科学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应当是同步进行的。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素是中学生物教师尚在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对如何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诊JL点体会。设疑解疑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重要手段。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设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地思维,使学生在解疑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疑是否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赵映红 《云南教育》2002,(34):44-44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显得尤其重要。一、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学贵有思,思有疑,创新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要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剪下的圆纸板与用铁线围成的圆一样吗?”有的说:“不一样,纸板上的圆…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不仅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体环境,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创新型课堂教学环境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中学地理学科以高综合性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可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为此,有的专家指出“: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条件1.给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机会不多,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去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应进行“问题探究”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