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发展赋予了时代特征。而我国现实的学校教育却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科学教育、智力教育、生存教育等不同层面面临危机。这不仅需要我们持科学的态度,清醒理智地认识和分析,还应对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人才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深层变革。只有如此,方能使我国的学校教育走出困境,沿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锋 《教育革新》2006,(1):12-13
一、以人为本的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要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刨造性。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因此学校教育管理应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创建教育强区是芳村区这几年的战略目标.我校为适应芳村地区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乘着改革的东风,与东漖侨联小学合并为一间具有870多名学生、47位教师的区级中心小学.两校合并壮大了教育力量,优化了教育资源,但合并后牵涉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这对学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学校领导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对学校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综合等,找出其内在联系,提出资源整合方案,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4.
《教育导刊》2007,(6):65-65
2006年9月28日,由原芳村区省一级学校大策直街小学和附近的新隆沙西小学合并而成的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正式挂牌,这标志新荔湾教育在传承历史文化、整合历史资源方面迈出新的一步,也是该校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2008年,原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盘福路小学、双井街小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东风西路小学.连同原有的流花校区,东风西路小学成为了一所一校四区的学校。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各校区之间的差距都是很明显的。合并后,学校规模较大,各校区相隔较远,对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使优秀的资源辐射到各个校区,在优势互补中实现“1+1+1+1〉4”,这对学校管理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对合并学校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素质教育视野中审视学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校物质、制度、组织、形象、精神建设的助推器,是使学校充满凝聚力、生命力、智慧力、创新力的内燃机,是涉及学校内涵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难怪有学者称,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我以为,在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和思想,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要点:首先,要确立一种新的学校文化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  相似文献   

7.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师生的心灵,成为学校文化和行动的准则。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反映当今社会的共识——“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人类对健康的关注也对小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和谐发展。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是人类发展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教育所面临的崭新时代。信息时代的人类进入了全新时期,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创新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成了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远程教育成为新的教育形式。教育技术的新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延展了教育的时空,将促使学校朝新的方向不断转变。   一、学校网络化   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学校的发展能及时捕获与交流信息,校园网络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校建设的一大趋势。   …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必要性.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特性、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强制性事实上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社会本质特性。本文从教育概念本身、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学校组织特性以及教育行动与社会权力关系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了论述。认清这一问题比对一些美好教育理念的简单认同更有助于现实教育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显著.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历时长久、影响广泛的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兴起,其目标是通过提升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提高美国农村学校的"学术内涵"和教育质量.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积极推动了美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闲暇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怎样认识闲暇教育及利用闲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极有必要进行闲暇生活指导,组织与实施闲暇教育。闲暇教育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直接和间接的意义上增进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教育孕育着新的学习形式,其发展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受到越来多的人的关注,但究竟如何看待二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位置,还只是处于初期的讨论与思索之中。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育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为实现这个目的,处理好学校与社会两个教育环境的矛盾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本文试图对学校教育平衡功能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做一论述,以期教育理论界对该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开展生命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而进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信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帆 《辽宁教育》2006,(7):17-19
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进行现代学校发展设计,使学校进入主动发展与内涵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新一轮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校中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迈向现代学校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丁丽  熊艳 《南昌教育》2006,(3):23-24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舰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中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学校体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也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人才的需要。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许多原有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我国正在掀起一次社会重大变革,教育体制也在寻求新的调整。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发展学校体育,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创新是学校教育生态形成的关键,其目的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建立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适应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发展体系。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功能、结构、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而学校管理在这样的理念下朝什么方向发展,这是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凤城市蓝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于凤城市最南端,由蓝旗中学与蓝旗镇中心小学合并而成,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2384平方米,教师人数62人,学生人数535人。构建学校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我校始终秉承着"体育是学校的窗口"的教育理念,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一系列丰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