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教徒中国佬》是布莱特.哈特于1870年发表的一首反映美国西部特色的短诗,此诗一经发表,在美国社会便引起了轩然大波。而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转折意义的年代,此时正值美利坚民族意识的成型期①,一个具有独特社会价值观念的新型移民社会正在走向成熟。而排华已经成为在对待中国移民问题上美国东部和西部的一致立场。《异教徒中国佬》的问世恰好暗合了美国社会的排华立场,因此延续几十年的全国性的排华浪潮由此发端。  相似文献   

2.
布莱特·哈特(1836-1902)是较早地将华人移民写进自己文学作品的西部"乡土文学"作家。哈特笔下的华人形象总是神秘诡异,不可捉摸。尽管如此,他却认为华人身上有着连美国人都自愧不如的优点,而且还借助幽默含蓄的方式,对当时美国西部白人对华人的种族主义言行和华人所遭受的各种歧视和迫害,表达出了强烈地嘲讽和深切地同情,这些在排华浪潮甚嚣尘上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同许多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一样,囿于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需求以及作家本人生活经历和特殊创作习惯,哈特笔下的华人形象仍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夸张、歪曲、轻视甚至偏见的色彩,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其内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每当耳边响起《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首首浪漫抒情的情歌时,总会想起它们的作者——一生充满坎坷,充满传奇色彩的“情歌之王”王洛宾。他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的第一位华人音乐家。1913年出生于北京的王洛宾,自幼就受到京剧迷父亲的熏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他和西北民歌的结缘则是一个极为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残梦     
《新世界的智慧》是首位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代表作《春香夫人》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在美中国商人王三贵与他的妻子宝琳的悲伤故事。小说《典型的美国人》是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任璧莲的首部小说,叙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华人移民张意峰的故事。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作品中男主人公们艰辛的生活经历,揭示美籍华人幻灭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独特典型,在他晚年的精神自传《信仰之旅》中,描述了他“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的内心旅程,其中对儒、道、佛等哲学和宗教体系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相异与互通之处,多有独到的发掘与心得。本文以该书为探讨对象,结合林语堂人生和创作活动,说明中国近代知识人为什么和怎么样来面对基督教的体认以及“信仰回归”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草原孀妇》(Prairie Widow)是华裔加拿大作家兼历史学家保罗·余所作,发表于1984年.他的主要作品有:史学专著《咸水城;1886至1986年间温哥华的中国人》(Saltwater City: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1886—1986,1988)、儿童文学作品《金山的故事:新世界的中国人》(Tales from Gold Mountain: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1989)和《玫瑰在初雪中歌唱》(Roses sing in New Snow,1991).这三部作品曾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奖.保罗·余的父辈经历过加拿大历史上种族歧视的黑暗岁月,他本人虽没有直接体验,但也深为家庭和亲友的遭遇而震惊.他十分关注华人的命运,曾为温哥华市华人社区义务服务,并调查了当地中国城的情况,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他的作品大都以他熟悉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温哥华市为背景,反映中国移民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社会上的种族主  相似文献   

8.
《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里问道“课文的对话里提到‘基督徒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是:这“表现了作者的宗教的和种族的偏见。这是作者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这样来回答问题未免简单和武断了。作为高利贷者的夏洛克,体现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残暴贪婪,丧失“人性”,这一点自不待言。但作为一个犹太人——“异教徒”的夏洛克,他处处受到种族  相似文献   

9.
于洋 《英语广场》2023,(2):17-20
《我在中国的童年》是清朝第二批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回忆录,此书是华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作品在背景、取材、人物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色彩。李恩富将创作与翻译相结合,旨在消除19世纪美国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本文以归化和异化为理论框架来研究《我在中国的童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旨在促进文学作品及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1月7日 ,《中国青年报》以“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为题发表了他评价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席话 :“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 !”丘成桐先生是惟一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他一向以语言的率直而惊人。比如 ,他曾对我说过 :中国数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入流” ;“数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就是真和美”。这次 ,他又以其率直惊动了中国教育界和大众 ,反响强烈。11月10日 ,《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说 :“丘大师终于揭开了中国教育脸上最后的一块遮羞…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选材切近生活,风格朴实奔放、抒情色彩浓郁,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感染读者。虽然他的很多作品以情感旋律作为内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但他毕竟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其小说中随处可见。短篇小说《虎种》以纯真与邪恶的完美统一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种族问题,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之下,走上毁灭道路的过程。作者用洗练的笔法,写出了美国社会在繁荣外表下隐藏的社会危机,以及作者对世界、人类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一直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父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进行抨击,成为现代妇女解放最热心的倡导者与最坚定的支持者。但作为男权中心社会的一员,他又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意识的传统影响,这既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又存在于他的情感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特殊性在于它是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并伴随着歌曲的流行而在受众中广泛传播。方文山被称作华语流行乐坛第一词人,他的创作在"诗"和"歌"间游刃有余,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以"作诗"的方式作歌词。他的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文分别从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语法手段的创新求变以及意境的独特构建上来分析方文山歌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文坛"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纵情参与了"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也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但在沉湎于其中的同时,又能冷眼旁观,体味灯火阑珊,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爵士时代"的一曲挽歌.菲茨杰拉德同其著作中的人物一样,既是"参与者"又是"局外人".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张冬峰一直致力于探索在油画创作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如果将他的作品作历时性排列,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艺术历程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象主义三个探索阶段.最终他以融贯中西的艺术手法,将亚热带地区平淡无奇的荒岭坡地,幻化成令人魂牵梦绕的"张家景致",以自己的艺术禀赋和执着追求开启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个人神话”而称中国文学为“民族寓言”,并指出了其历史根源 ;同时 ,他比较了第一世界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杰姆逊提醒美国的理论家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文化 ,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强调 ,以便为其“全球化”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杰姆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但他对“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探讨陶潜作品中接受和运用《论语》的情况,其间表现出陶潜对孔子的虔诚崇拜、人生准则的效仿表达和隐士身份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9.
胡金平 《教育学报》2007,3(5):71-76
雷通群是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最早提出"中国化"且加以实践的学者。考察其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及其相关论述,他对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诉求,与其孜孜追求的科学化、规范化并行不悖。他所理解的"中国化",并非以争夺学术话语权为动机,而以改造中国教育为最终目标。他强调中国化的教育社会学,应以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化或规范化为实现中国化的必要前提,同时并不排斥对某些西方理论进行中国化改造,且以建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