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对孝道普遍持久的推崇,其根本动机与其说是伦理的,毋宁说是政治的.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孝治观念即具雏形.绵延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剧变,孝治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百家争鸣之际,提倡维系者有之,攻讦问难者亦有之.在诸子之间的理论交锋中,中国古代的孝治观念正式确立了"移孝作忠"的基本原则.发生于春秋汉初之间的这场理论嬗变为中国传统孝治原则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管子》中,提出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其"孝治"的思想很丰富,论述了"孝治"的意义、价值,富有理论色彩;构建了"孝治"的方略;提出了"孝治"的措施。本文重点考察《管子》孝治的视野,普及孝慈教育的方法,在选举、民生、法律等制度方面引入孝文化的措施,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安定,藉以稳定政权。开启了历史上文化战略的政治先河。  相似文献   

4.
"行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孝治天下"也是我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政治实践,并且对地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梳理儒家"孝悌"观念及其政治实践的发展和演变,阐述明清时期官方对赣闽粤边区"五世同堂"家庭的旌奖,可以清楚地了解明清政府在赣闽粤边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实践,及对客家族群文化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孝道伦理的创建发展中,儒家学者为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孝道内容及行孝方式,儒孝伦理被具体化解为天子之孝、人臣之孝、庶人之孝等多序列等级分层.不同等级的孝道分层,各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及行孝标准,在儒家"孝治"施政的统治秩序中,体现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孝治,是由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是汉世以降历代统治者用以治国的一大方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孝治天下的方法有三:学校经学教育与社会感恩教育相结合;统治者以身作则、尊老敬长;厚赏孝子孝行,严惩不孝。中国古代的孝治虽然集德治、法治于一体,究其实质,最终也只能是人治、专制之治。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社会和谐和中国梦实现的基石。道德植根于传统文化,因此道德教育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发展进行分析,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来建构。通过对青州市"以孝治市"工程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策略,并对当前的一些实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孝经》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孝经》不仅探讨了孝治的哲学理据,对君德臣道提出了具体的制约规范,而且从孝顺天下理念出发,系统论析了政治体系景观建制:孝为治道之本、孝治天下的治国宗旨、五等之孝的政教方针、天下和平的政治功能,全方位展现了一幅"以孝治国"的理想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艮师承王阳明,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了策论,提出了孝治天下的理想社会,并以讲学传习为教化手段。  相似文献   

12.
《管子》中,提出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其“孝治”的思想很丰富,论述了“孝治”的意义、价值,富有理论色彩;构建了“孝治”的方略;提出了“孝治”的措施。本文重点考察《管子》孝治的视野,普及孝慈教育的方法,在选举、民生、法律等制度方面引入孝文化的措施,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安定,藉以稳定政权。开启了历史上文化战略的政治先河。  相似文献   

13.
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隋朝废墟上的崭新帝国,面对隋亡的前车之鉴,唐初统治者一方面注意吸取其亡国教训;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隋朝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诸多成果。其中,对隋朝的“孝治”政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论述了"两型社会"的内涵,探析了"两型社会"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京东第一人”史梦兰看清代中后期的孝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产生了颇具鲜明特色的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传统士人群体在孝治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京东第一人”史梦兰这一传统人物的生平进行研究,以期从中管窥清代孝治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其最终收效。  相似文献   

16.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两课"社会实践机制拓展"两课"教学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善的"两课"社会实践机制是大学生"两课"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浙江师大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开展了"两课"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孝治天下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相似文献   

19.
"概论"课"三板块式"社会实践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社会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变迁,分析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形式化、趋同化问题,提出"变动主题实践教学+恒定主题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社会实践"三板块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挥该模式的效果必须处理好三组关系,即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以及教学方案设计与具体制度保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代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故而历代皇帝谥号均以"孝"冠之,如刘恒谥号为"汉孝文帝",刘彻谥号为"汉孝武帝",等等。由于特殊的历史形势影响,汉初的国策曾一度以黄老之学为其思想主导。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黄老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其在政治中的显赫地位而逐渐被儒家学说取代。儒学地位的提升为儒家学者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推动社会教化和民风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