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受外国作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曾把早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泰戈尔式,第二阶段为惠特曼式,第三阶段为歌德式。而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突出的表现在诗剧创作上。郭沫若曾说过:“我开始做诗剧便是受了歌德的影响。在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之后,不久我便做了一部《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和《湘累》以及后来的《孤竹君之子》,都是在那个影响下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3.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并引导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其创作涉及诗、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浓缩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高峰。此外,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浮士德》(1774—1831)是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诗体悲剧。诗剧按剧情发展可细分成“天上序幕”、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4.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6.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的作品早在本世纪初与二十年代就先后进入中国,从小说、诗歌到戏剧,甚至连童话也没被忽略。 歌德和席勒的戏剧被介绍过来的时间,集中在二、三十年代。歌德的《史推拉》和《克拉维歌》,汤元吉译,分别于1925和1926年出版。《浮士德》的郭沫若译本(第一部)1928年出版,周学普的全译本于1935年出版。1934年还出现过原作的故事梗概《浮士德》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诗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重视、日渐完善的一门新兴学问,随之而纵深研究的“剧学”以及“诗学”与“剧学”融会贯通的“剧诗学”是尚待建构的多元性、边缘性、前瞻性,充满活力与挑战性的文学理论新学科。因为“戏剧体诗歌”即“剧诗”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理论的基石,富有几千年诗歌与戏剧文学传统的华夏民族,自古迄今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剧诗”文学作品;如今又与西方“诗歌体戏剧”即“诗剧”文学汇流在一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美不胜收的表演、造型、语言、综合性“剧诗学”主潮,日趋活跃在当今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网络文学之  相似文献   

8.
试论玛甘泪悲剧的成因曹晓青歌德,是18世纪欧洲文学领域成就辉煌的伟大作家。巨型诗剧《浮士德》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浮士德和玛甘泪的恋爱事件,是诗剧第一部中的中心情节。这场自由恋爱,是以主角之一玛甘泪身陷囹圄等待处决而结束的。这场悲剧不仅是浮士德形象发...  相似文献   

9.
<正>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重要篇章,将莎士比亚文学引入中国,朱生豪有着不朽功勋。除了朱生豪才华横溢的心血之作,卞之琳和梁实秋的莎剧译本也卓具影响力。卞之琳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现代分类学意义上的两大文学样式——诗歌和戏剧很难截然区分。况且西方文学史上凡是戏剧成就最大的时代也就是其文学发展的顶峰阶段,而且这样的戏剧样式往往是诗剧。甚至还有人认为“戏剧是最高级最完全的诗歌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刻意追求抒情性或意象性的审美趋向不同,戏剧性的美学要求则成了西方其他文学样式(诗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和散文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家,尤其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堪称为现代话剧选择历史题材开了先河。 早在《女神》诗集中,他就以诗剧的形式写出历史剧《湘累》、《女神之再生》和《棠棣之花》。二十年代初,他又相继写出《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安》等著名历史剧,一九二六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中期的“皖南事变”后,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接连写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个大型历史剧,从而轰动了国统区剧坛。解放以后,郭老又写出《武则天》、《蔡文姬》和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  相似文献   

12.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以毕生精力探索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1,(7):52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他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欧洲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女神》问世后两年,郭沫若的第二部诗集《星空》出版了(初版时为诗歌、戏曲、散文集,一九五七年编《沫若文集》时,《星空》收入第一卷,只收诗歌和《孤竹君之二子》、《广寒宫》二诗剧,散文分别编入第五卷和第七卷。本文谈的是诗集《星空》)。《女神》的大多数诗篇写于“五四”高潮时,是一九一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年上半年,郭沫若诗歌创作爆发期的产品。《星空》写于“五四”退潮时,是郭沫若在初步接触了祖国现实,感受到幻灭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思想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世界文学史比作大厦的话,他是其中一根巨大的支柱。他一生著述甚丰,有《歌德全集》143卷传世,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写作过程延续60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冯·白里兴根》、自传《诗与真》等,还有《歌德谈话录》。  相似文献   

17.
《潮来的时候》是徐訏哥创作的一部诗剧,在现代诗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上宣扬了徐的“爱的理想”和“爱的哲学”;艺术上融合诗歌和戏剧的特点,达到了诗情与剧情、意象与形象、诗语与剧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土,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优秀的剧作瘃。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中,剧本的创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我国各个伟大的历史阶段中,都不断地从事于剧本的创作,先后共写了十八个剧本。这么多的剧作中,就题材来说,除写于一九三七年的现代剧《甘愿做炮灰》外,其余都是取材于古代历史。郭沫若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表现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歌,加之受到外国诗剧家如歌德等人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剧作也多是诗剧。后来,由于作者创作体裁的扩大,技巧的更加圆熟,就以多幕话剧为主了。其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写成的历史剧《屈  相似文献   

20.
《浮士德》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神性和魔性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诗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具体来说,这主要是作者歌德充满矛盾的一生的体现,诗剧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对立统一观,同时正是神性和魔性的对立统一促成了代表整个欧洲时代精神的"浮士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