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即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到了近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感觉派”作家迎接了这种挑战。到了30年时,小说以新的叙事形态体现在“新感觉派”作家的小说创作中。而在叙事传统的颠覆立中,中国传统的诗骚抒情格调反倒回归于新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2.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出现在1985年,在这一年的前两三年间,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三次紧张急凑的“贴近现实”后,在艺术上出现普遍有待突破的情状。与当时的另一股“现代派”文学思潮一起,一系列寻根小说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沉滞局面。本文拟采用西方叙事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探讨寻根小说的叙事特征。这些探讨不仅限于文本内部,在某些时候还需要和小说的创作(作者)和阅读发生关系。从作家的创作看,寻根小说是当时一批作家在80年代中期“文化热”和拉美小说崛起的双重刺激下,调动自己的优势思想和经验资源,开拓小说创作空间,同时变相摆脱政治对文学直接影响的一番努力;从小说的接受角度来看,寻根小说无论是被赞为对传统文化的复归,还是被视为对蛮风异俗的猎奇,它在当时文学读者群中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从叙事视角来看,寻根小说之前的伤痕反思和改革小说,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时,多为一种外聚焦式的全知全能视角,叙事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皆有确定的把握,在这样一种叙事者的支配下,情节线索稳定的按照某种因果关系(多为一种社会政治或伦理的逻辑)向前发展。而寻根小说中除了《棋王》、《商州初录》等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外,在...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部分被后来研究者称为的“抒情小说”。这类型小说中的抒情性不是指一般小说广义上的抒情性,而是指小说具有“抒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文本中,打破了传统小说“故事化”的形态,颠覆了故事性小说的叙事模式,还使作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视角从对外在生活的关注、表现转化为了对内在心理欲求的倾诉与表达。它的出现发展,是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人的发现”与“文的自觉”、作家的知识结构与创作心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侠小说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北派五大家”,其中,王度庐被誉为“悲剧侠情”的一代宗师。2005年12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斯年教授所著《王度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即致力于在整理王度庐小说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探讨其小说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魅力,详述了王度庐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评传》中把王度庐的小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悲剧侠情小说”,一类是社会言情小说。王度庐在创作时,两类小说经常同时进行,徐斯年称他是一位善于“两手分用”、“左右开弓”的作家。《评传》对王度庐小说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两点:悲剧精神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七月派是一个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胡风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均有不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以路翎、丘东平等作家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现实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七月派小说除了具有复杂深刻的色彩之外,在精神特质方面也具有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突出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悲剧精神和温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8.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感觉派小说,以新、奇、怪的特点给新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探讨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对正确认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具有较大的作用。本从叙事入手,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进入小说的阅读空间,来捕捉并体味这种“新感觉”,从而把握此小说流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深人剖析七月派小说以"流浪意识"为核心的文学精神,探索七月派小说深层文化风格,总结它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全文以七月派小说对五四文化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切人点,重点探讨了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对"原始强力"的超越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再审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七月派小说家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人生战斗与心灵博斗为对象,主张以“主观战斗精神”把握客观世界关要创作过程中再建作家的主观世界。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包括“锐敏的感受力”、“燃烧似的热情”和“坚强的思想要求”三个层面,七月派作家大都具有斗士性格,他们把人生看作战斗,用自己的创作歌颂人民的“原始强力”与抗争精神,揭示其几千年精神的创伤,批判有理想与斗志或充满奴性的人。七月派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12.
“自然”叙事是迟予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予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论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二是在叙事时间上,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三是叙事结构上,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作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16.
茅盾和胡风在构筑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过程中,存在着相互的差异和冲突.在二者的影响下,社会剖析派和七月派小说家们对小说创作的形式与技巧,主观与客观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小说创作不同的个性特征,并且引发了相互的抵牾与批评.  相似文献   

17.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在小说创作中对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鉴、吸收,使其创作在时空处理、叙述视点和小说语言等层面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本文从"开麦拉"与叙述角度、剪辑与过渡、蒙太奇与文学修辞以及空间与时间这四个角度的对比中,分析新感觉派(主要是刘呐鸥和穆时英)小说中的电影修辞及这种独特的叙事美学对新感觉派小说风格的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0.
历史题材小说作为当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已被评论界广泛关注。“谁在言说历史”、“如何言说历史”是研究者探讨的重点,基于此文章从主体历史观和多元历史叙事入手,深入分析近年来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