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焦健  魏耘 《科教导刊》2019,(12):9-11
持续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2017年在华留学生人数达到48.92万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生输入国。随着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培养留学生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与突出。针对目前中国招收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教育保障体系、留学生管理模式、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等有待改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12,(9):47-49
前言目前在日中国各类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日本政府最近推出继续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的政策,相信会有更多的留学生来日留学。日本虽然有许多针对留学生的社会福利和设施,但专门语言教育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等体系还不健全。刚到日本的留学生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承受着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融入当地社会等诸多问题上,也偶尔会遇到一些麻烦或纠纷。为方便广大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特编辑了  相似文献   

3.
《神州学人》2011,(9):4-5
6月18日,在泰中国留学生学习胡锦涛讲话暨安全教育会议在曼谷召开,会议由中国驻泰国使馆教育组和在泰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举办。管木大使、领事部高振廷参赞、教育组负责人邱宁一秘以及来自泰国35所高校的112名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李雯 《文教资料》2013,(36):176-178
近年来,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高校都将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规划重要的一部分.若要实现医学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保证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目前徐州医学院处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于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烹饪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烹饪留学生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及进一步推动烹饪留学生教育事业,能扩大来华高等烹饪专业留学生规模,并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易齐涛  雷松林 《文教资料》2011,(29):121-122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韩国地方高校在中国留学生的招生和教育中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作者通过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并结合自身在韩留学经历,从韩国地方大学中国留学生招生现状和中国留学生在韩学习生活状况两方面出发,分析了韩国地方大学中国留学生教育现状.指出韩国地方大学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和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7.
《神州学人》2011,(8):21-22
6月20日晚,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货孙建明专程来到后乐寮,为留学生作了关于“中日教育交流与在日中国留学生”的专题讲座。百余名后乐寮寮生聆听了讲座。  相似文献   

8.
松本龟次郎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献身中国留学生预备教育40年。预备教育是中国留日学生必经的教育阶段。在中日关系风谲云诡之际,他通过创办东亚高等预备学校来直接教育留学生,并以出版日语学习教材的方式间接指导留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日友好及为邻邦培养栋梁之才的教育目标。松本龟次郎以自身微薄之力,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日友好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10,(1):20-20
2009年11月29日,2009年泰国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在中国驻泰国使馆教育组举行,来自泰国各地的17所高校的31名中国留学生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10.
《海外求学》2004,(24):46-46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许琳在离任回国之前,谈到在加小留学生监管有很多问题。留学生问题是许琳教育领事任内的工作,公派留学生多已成人,问题不大,主要还是小留学生。许琳提心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清末赴美日留学生教育绩效归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为了振衰起微,向美国和日本派出了大量留学生。短短几年,向日本派出了近八千名,向美国派出了七百多名。然而,留美学生归国后取得的绩效远远超过日本。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和日本民众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大异其趣:美国各类名牌大学、名牌专业向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日本提供的则是大量的临时搭建起的“创收”性的“学店”。留美和留日学生的家境、动机及抱负的大相径庭,决定了绩效的范围、领域和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据笔者在日本的实地调查,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一组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留学生的日语基础、学历与毕业后去向的相互关系,用芝加哥学派异文化适应中的“边缘人(marginal man)”概念分析3个不同类型的个案,探究其中因异文化不适应而引发的现实问题,其中除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日语基础等个人原因外,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传统、心理模式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引起日本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所以,虽然日本学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但相当数量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回国或去第三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提出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建议,论述研究此问题对中国解决外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为了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学生赴日学习。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学习,始于1905年,此后又于1906年、1908年派出两届共100余人赴日学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派出少量的留学生赴日学习海军。尽管这批海军留日学生人数及其影响远不及当时留英、留美海军学生,但是作为中国海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成为海军参加此次革命的主力;参与近代海军的日常教育与训练,特别是参与东北海军的组建与发展,对东北海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参与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建设与探讨,对中国近代海军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抗战时期,因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占领以及对华侨的迫害,大批华侨被迫返国,国内侨生、侨眷也因侨汇中断导致生计艰难。广东省政府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展开了对归国华侨的救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救侨会的成立及其活动表明了国民政府侨务观与救济观的转变,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凸显。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境外生的学生社区工作成效一直是侨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构建境外生社区管理工作基本原则,从多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境外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探析提高境外生学生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具体措施,以期对今后的发展华文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可以归纳成五种,即国际合作交流处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模式,国际合作交流处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合二为一模式,国际合作交流处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分工合作模式,国际合作交流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留学生处立体合作模式。前三种是典型的集管理、服务、教学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第四种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第五种模式比较先进,是留学生工作走向专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从组织学原理看,高校来华留学管理工作,既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发挥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又要降低办学重心,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7.
It is a wise choice for a backward country to explore overseas education bases to find the training for urgently needed talents. In 1900,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actively sending students to study advanced technology in Japan. From that time, Tokyo Higher Technical School (THTS)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overseas base for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Although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TS were not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imperial universities, returning THTS graduates played a greater role in the industrial modernisation of China than the graduates from imperial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role of importers of technology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technology they have acquired, but also highly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opportunity and social demand, presenting a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attern in different context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appropriateness’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the ‘progressiveness’ of the importe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8.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9.
As the torch of learning i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ompetit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s still a competition for talent, a competition for intelligence. China's one-hundred-year history of sending students abroad has, in reality, bee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etermined efforts to build up a prosperous state and a strong people. From among the people who studied in Japan and Franc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those who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the 1930s and 1940s, many great men of this century and outstanding politicians have emerged, as well as famous scholars and extraordinarily talented artists. Many brilliant names have stood out among the students who sailed across the sea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eavily guarded walls separated East and West, so that have acquired advanc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skills abroad, have a relatively good professional grounding, understand Chinas circumstances, are familiar with circumstances abroad, and have advantages in such respects as language, techniques,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experience. They come back to China chiefly to seek bett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to carve out an undertaking. Thus it is essential to pay attention to overseas students and bring their abilities into play. Currently, Shenzhen City has but a few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 limited number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its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and institutions do not provide many positions. Thus we must resolve the overseas students difficulties regarding the choice of occupation, residence registration, housing, professional title, and arrangements for their family members. This will enable them to work with their minds at ease and contribute their talents. Also, one should not demand perfection from overseas students or place excessively high expectations on them; we should instead make use of their strong points and avoid their weaknesses, so that they will soon display their abilities and find their true streng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