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吴霜 《文教资料》2011,(14):21-22
用"原型冲突"理论来分析韩松的作品可以发现众多契合点。首先,作品中的人性之恶表现出了"阴影"的理论。其次,作品中人物在公共场所展现的掩饰自我的行为体现出"人格面具"的观点,最后,作品往往揭露种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冲突,同时也是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和"三恋"虽是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产生的作品,却有着共通之处。"三恋"作者王安忆对《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推崇是真实而具体的,两部作品共同表现出超时空的爱情理念。  相似文献   

5.
《爸爸爸》被文学界誉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开山之作。除其叙述客体所表现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外,更吸引我们的是作者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愚昧、落后,但并非"一棍子"打死式的愤世嫉俗的疏离,而是以一种宽容的精神去观照传统文化和生活在古老原始部落的人们。《爸爸爸》不仅以其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强烈的寻根意识而著称,而且其创作主体表现出的精神蕴涵为其创作更增添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壮族评论家、作家,石一宁的写作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意识。这表现在他对"边缘性"题材的选择,以及拒绝盲目信从中心话语,从文本细读入手坚持对历史和文本进行"真实的追问"上。此外,从石一宁的写作总体面貌来看,他是一位"作家型"的评论家。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他独有的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语言策略表现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语境中启蒙叙事与现代性追求的瓦解,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反讽和文化解构的力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特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思想两个角度解读钱钟书作品中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以"表现日本民族的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作品中除了表现出古典美和自然美之外,也显示出大和民族的另一种民族意识——"粹"。本文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例,从"粹"的构造样态、柔美姿态以及外延表现等方面分析川端作品中"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学的可比性、作品的具体比较和比较的意义三个层面考察了“乡土文学”和“寻根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单就艺术成就而言 ,后者要大于前者。其间既有个人因素 ,更与社会、时代的巨大变迁息息相关。同时 ,对“寻根文学”某些作者非议“五四”的言行和个别作品的倾向性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0.
"里"、"外"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其用法灵活多样,表现出不对称性。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里"、"外"的用法和意义,力图揭示出二者不对称性的表现及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1.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中两国不可或缺的民族主义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强调民族意识的唤醒。本文选取两位作家的部分经典作品,从亨利·劳森的正面描写手法和鲁迅的反面描述方式表达民族意识出发,从时代背景、社会描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二者在民族意识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不管其外在表现形态如何,其骨子里几乎都有民族情感在支撑。他们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但并没有忘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是把自我、个性与国家、民族紧密连在一起。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逐步走向政治化,只是他们早期对社会改革的意见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明亡之际,烈臣义士纷出,叶尚高即其一。其传世作品不多,但篇篇俱是风云激荡时代作者心态的真实记录。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考察下层文人在国破君亡之时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为理解中国士子与社会及时代的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至深至厚,因为在梳理传统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从普通百姓到儒家知识分子到社会精英,他们都能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心理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的数学,应肩负起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确其作用路径。数学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意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深入挖掘素材,为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真实情境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评价理念,为学科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18.
纵观普京国家安全治理的过程,可以看到强国意识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其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理念。对普京以强国意识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饿罗斯整体国家安全状况的深刻把握,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俄罗斯国家安全走势的准确研判。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有三个要点:一是民族的意识感情,二是由这种意识感情生发,升华而来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三是在上述两点激励,推动下进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运动。更简明地说,民族主义就是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而民族自我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感情和看法。民族自我意识的发生要以他者的出来为前提,没有甲民族,就没有乙民族,反之亦然。民族间主观性很强的区别和差异意识,形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卑感。19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逐渐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既然是意识,那么它就是存在于民族成员的思维中的东西,而这种自我意识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才能为人所感知并发生社会作用,才能成为现实的民族主义。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民族自我意识诉诸于文学艺术方式,就造成文学艺术作品;民族自我意识诉诸理性表达,就成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自我意识的行为化表达,就是民族主义政治,社会运动以及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