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梁潇 《情报科学》2008,26(1):115-119
三重螺旋创新模型是近几年国际创新研究的又一课题,主要研究在创新活动中大学、产业、政府间的关系.信息流动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也是三重螺旋模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重螺旋中的信息流动具有主体多元化,信息流动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因此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难以解决三重螺旋中信息流动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三重螺旋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信息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三重螺旋中创新信息流动的主体分布问题并给出具体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在线社交用户的信息行为对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借鉴"用户画像"的思想,提出了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的概念,围绕人类动力学研究视角构建了在线社交用户的舆情画像模型,最后从舆情信息传播的时间间隔分布、活跃度分布、时间间隔重标度、交互热度、阵发性和记忆性等方面对在线社交用户信息传播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可全面揭示其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实现对用户基本信息与舆情传播信息的有效收集、有效识别与定量分析,从而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三重螺旋模型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探索其修正路径。自Etzkowitz和Leydesdorff提出三重螺旋模型以来,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和拓展。丰富的实证研究肯定了三重螺旋模型对创新实践的解释力。未来的发展在于在治理理念的指引下,探讨N重螺旋模型;基于创新的过程,定位大学、企业、政府的角色;通过广泛的个案研究,考察背景条件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模型的提出、发展、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把三重螺旋创新模型与其他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创新障碍,认为三重螺旋模型是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战略选择,且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政府—产业—大学"(官产学)三螺旋创新范式自从在1995年被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劳埃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首次提出以来,尚未发现有相关研究对官产学三螺旋创新国际研究成果展开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鉴于此,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的SCI-EXPANDED、SSCI两大数据库所收录的1995—2019年期间三螺旋研究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为样本,综合使用共被引分析、引文网络关系分析、主路径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等多种基于引文分析的量化方法,对官产学三螺旋创新的国际研究成果及其知识基础展开全方位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三螺旋创新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受到信息熵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三元模型理论、"模式2"知识生产模式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影响;三螺旋创新研究已经由早期的基础概念性理论阐述逐渐转向了对创新主体三螺旋非线性互动的量化研究,但是很多研究仅局限于对非线性互动关系的简单描述与刻画;同时还发现三螺旋创新研究领域存在两个派别,分别是基于三螺旋算法的定量研究派别和基于三螺旋框架的定性研究派别。最后,从三螺旋主体间关系、国家情境与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总之,本研究采取一种较为新颖的文献综述方法对三螺旋研究文献展开梳理与分析,为未来综述类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对某领域展开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启示,同时为后发国家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三螺旋创新思想来指导本国的创新实践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在线健康社区成员的互动模式和网络结构,探讨其价值共创行为特征,为社区的持续运营和管理提供建议。【方法/过程】以百度抑郁症吧为研究对象,采取质性和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爬取的数据进行编码,再利用社交网络分析对各价值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和关键用户进行了探究。【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在在线健康社区中成员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价值共创,其产生的三种类型的价值互相共存,其中整体网络与社交价值网络相关性最高,知识价值网络和文化价值网络相关性最低;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不密集,并不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网络中的大多数关键用户角色存在重叠;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三点针对性建议。【创新/局限】首次从在线社区的整体网络结构和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探究在线健康社区价值共创行为。但在数据的选择、收集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仍有所不足,未来需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并取得更大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在三螺旋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内三螺旋,以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中三螺旋,以高校、产业、政府为外三螺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层三螺旋模型。模型中内螺旋系统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牵引动力作用;中螺旋通过三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手段;外螺旋通过三个主体的协同,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支持系统。各层三螺旋系统既独立运行,又互相作用,协同运作,构成一个整体的协同教育系统,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门径"管理方法和漏斗模型构建移动互联网企业用户参与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模型:社区中拥有信息反馈、评测、技术三种能力的用户参与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企业通过其创新需求、管理能力、技术支持对用户参与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产生影响。通过对智能手机企业线上用户社区的多案例比较研究发现,信息、设计、生产三种属性用户构成主要的创新型用户,不同类型用户通过各自的能力参与适合的创新活动;用户的角色加速转化,用户创新成为企业开放创新网络的重要主体;社区呈模块化发展,并逐步规范,成为用户创新的可靠载体。  相似文献   

9.
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比较不同创新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网络模型,应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的SWARM模拟平台对创新系统的运转过程进行了模拟,最后找到了最优的创新组织方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三重螺旋模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三重螺旋模型是一种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的创新系统理论.当前,国外对创新三重螺旋的研究口渐增多,影响日益广泛.在简要概述创新三重螺旋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近几年创新三重螺旋研究出现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如对三重螺旋基本构造的新探讨、研究对象的扩展、应用的拓展、测量和检验等的研究,为我国相关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康健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4,35(5):19-26
三螺旋模型中的企业维度可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并互动演化的亚类,依据SCP分析范式,在解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两个并行互动的创新三螺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三螺旋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层面日益增强,表现为提供“知识空间”、“共识空间”与“创新空间”。本文着重讨论大学是如何将它的核心功能从教学与科研扩展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从而作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的一部分,在创新动力学中扮演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创新是解决贫困、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但其成果转化和实践机制更为复杂,需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的交流与合作生产。知识动员能打通知识主体间的“藩篱”,有效对接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改变知识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社会创新水平。现有关于知识动员和社会创新的文献呈碎片化,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以2007年-2020年间的224篇文献为样本,系统梳理了知识动员的概念框架、运行机制、演进范式,并基于四螺旋理论,探讨了知识动员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了社会创新视阈下知识动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弥合社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鸿沟、有效推动社会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动员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单向转移和线性传播,而是知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双向互动与知识的共享。知识动员具有复杂性、回应性、情境性、系统性等特点,是由知识生产者、知识使用者、知识中介以及所在情境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知识动员包含了生产者拉动、使用者推动、知识交流和知识合作生产四种模式,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循环迭代模型的演化发展历程,其运行机制是一个包括研究、传播、利用和影响等阶段在内的循环迭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被纳入社会创新系统,形成了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公众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不同知识主体不断交流互动,推动知识共同生产,实现价值增盈。  相似文献   

14.
以研究科学技术政策的国际权威期刊《Research Policy》(科研政策)于1974-2016年刊载的2855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获取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成果的机构、国家、区域分布;通过高频主题词分析,确定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检测词频变动趋势显著的主题词确定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分析科技政策国际研究的演变历程。研究表明,科技政策国际研究在过去42年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研究范围由早期零星的“科技政策”相关探索发展到目前注重“科技政策学”的科学规范化研究,研究视角由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向微观倾斜,研究热点由知识管理、国家创新系统等扩展到开放式创新、三螺旋创新、团队知识创造等多样化研究。同时发现,科技政策国际研究在早期主要受到纳尔逊(RR Nelson)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波特(M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影响,而当前主要受到开放式创新理论、三重螺旋创新理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更加全面地了解科技政策国际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演化进程,把握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5.
涂俊  李纪珍 《科学学研究》2006,24(3):411-416
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二元合作已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需求。三重螺旋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三方互动自反”创新模型。在此框架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从SB IR计划走向STTR计划,以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也亟需发展更加务实的“产官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三螺旋模型的基本框架、产学研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构建I-U-G-R-U多螺旋协同创新模型,基于该模型内嵌两阶段链DEA模型和多重螺旋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I-U-G-R-U多螺旋协同创新模型的测度结果较好;皖江城市带存在显著的科技梯度现象,科技创新没能实现承续性以及存在各要素投入存在不合理等现象。从区域内科技创新来看,皖江城市带内部科技创新效率差异大;从分阶段科技创新来看,皖江城市带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出的效率明显高于将科技创新所需资源利用并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唐小飞  周磐  苏浩玄 《科研管理》2020,41(6):172-180
企业创新活动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品牌创新社区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在线印象管理为核心概念,对用户创新参与动机、印象构建行为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发现:追求知识共创动机和追求网络社交动机的社区成员,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追求社群认同动机的社区成员,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品牌创新社区成员的社龄长短对采纳印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较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对品牌创新社区的创新绩效有更正面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品牌创新社区用户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企业识别在线用户创新参与动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外部经济性问题,仅把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三重螺旋模型理论看,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政府、大学等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过程,官产学三方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形成一股"三重螺旋"的合力,推动着企业持续、有效地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9.
The ‘triple helix’ of the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and habitat are accepted as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owever, 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these variable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re highly limited. To fill this gap,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triple helix system and habitat on birth and death rates of U.S. firms at the state level. As expected, we find that industrial R&D expendi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firm birth. However,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 R&D also generate a synergistic effect that indirectly influences regional firm birth rates.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synergy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ial R&D enhanc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rms, whil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1)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 R&D and (2) government and industrial R&D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firm death. Other factors linked to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irm formation include higher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a region, lower tax rate, and habitat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of life, such as lower housing prices and higher rates of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regions with high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we find positiv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1)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 R&D and (2) university and industrial R&D on firm birth rate, suggesting that university R&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entrepreneurial mediator’ among the three spheres in the triple helix system. In low entrepreneurial regions, the only triple helix system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firm birth rate were tax rat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components of the triple helix system and habitat are less powerful in low entrepreneurial regions.  相似文献   

20.
公立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主体,但目前关于公立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较少,识别公立科研机构的角色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公立科研机构的比较研究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本文在探讨公立科研机构创新行为的基础上,基于类型学分析逻辑,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规模和中介作用两个维度建立了科研机构的角色分类模型,根据网络规模大小和中介作用高低的不同组合,将公立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归纳为探寻者、合伙人、经济人、架构师四种类型。本文以中国科学院下属各研究所为例展开实证分析,基于合作专利建立起各研究所的创新网络,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了各研究所在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并根据实证结果揭示了研究所角色差异背后的领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