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古代诗歌研究中少为人所关注的元代诗人赵孟頫的诗文创作方法,从咏怀之作、爱国之作、读景之作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其特色。并认为赵盂頫的诗具有一定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恢复其在元代文坛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古代诗歌研究中少为人所关注的元代诗人赵盂頫的诗文创作方法,从咏怀之作,爱国之作、读景之作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其特色。并认为赵孟頫的诗具有一定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恢复其在元代文坛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范■诗略论     
元代延、天历年间,出现了号称四大家的虞集、杨载、范、揭斯四大诗人。他们的诗歌雅正典丽,一洗宋末枯拗僻涩、琐屑卑陋的弊端,代表了元代诗歌的主要风格特点。由于现代文学史家只重视对元代剧曲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元代诗文的研究,故人们对元代诗歌知之不深。笔者...  相似文献   

4.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韩愈诗歌雄奇瑰伟,在中唐诗坛别具风采,对后代影响深远,但在接受过程中受到"非诗"之讥,被认为是"押韵之文".从韩愈诗歌刻画景物、人物的生动逼真、"以文为诗"的具体内涵等方面,论述了韩诗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货真价实的"诗".韩愈的"以文为诗"实际上是诗文交融的必然结果,在诗歌流变史上,是文体变革内驱力作用下普遍性规律起作用的体现,具有永恒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6.
邹浩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谏臣,也是著述甚丰的作家。他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中的时弊提出了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和正确方向。他认为诗歌除了内容和技巧之外,要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诗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好诗文。他主张诗歌清壮雅正、追还古风,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体现了"清"、"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元代诗文的"宗唐得古"之风,针对元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特点,深入分析元人提出"宗唐得古"主张的时代背景,探讨"宗唐得古"对元代文坛的影响。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宗唐得古’是元代诗文兴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杜牧的一生与浙江湖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湖州的山水形胜、风土人情、诗文唱和、动人恋情都深融在其晚年寄情山水、外放出守的经历中,丰富了杜牧的诗歌内涵。笔者把杜牧的湖州作品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和学术考辨,力求从新的视角把握杜牧的创作内涵与风格。  相似文献   

9.
杜牧(803—852),字牧之,是唐代诗坛上的大家。自中、晚唐之际,迄于今世,杜牧及其诗歌,为众多的评论家所瞩目。据有关史传及杜牧《樊川文集》等著述可知,杜牧是一位深知时弊,关心国事,讲究经济致用之学的诗人。他的不少名篇佳什彪炳诗史,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因此,对杜牧及其诗歌的好的方面,古今一些评论家曾给予肯定和赞誉,这是完全必要的,这对学习和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杜牧对元白诗的批评,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上的见解和主张。杜牧重视诗歌的教育感化作用,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功能,重视文学的思想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华丽辞藻。其文学思想对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杜文章天地并”①。这是前人对杜牧诗文的赞语。获得如此之盛誉,就其诗歌而言,乃是因其诗“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②。亦即言其诗有独特之风格。这风格为何?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文所论之主旨。  相似文献   

12.
<正>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一、韵律之美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  相似文献   

13.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其三十一岁时,由宣州来到扬州,度过了三年时光,写下了《遣怀》等著名诗歌。"杜牧与扬州"的典故,在后世的诗歌、词作和戏曲中时常出现。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杜牧的形象由多元变得单一。"杜郎俊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而其"风流浪子"的形象却被后世文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以意为主"说是中国诗文评一个影响大、渊源早的理论,但自宋代以迄于今,人们对它的渊源问题一直存有误会。有人将"以意为主"说归之于曹丕,有人将其归为金代诗论家,也有人将其归为范晔和杜牧。本文联系书画理论,认为杜牧的"以意为主"说祖述卫夫人、王羲之的书论,而范晔的"以意为主"说则上承庄子和王弼等人的哲学理论。书论和哲学理论构成了"以意为主"说的两类渊源。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127首诗歌中近体诗有53首,学者评论有褒有贬,尤在格律上存在分歧。作者对陈子昂近体诗歌的格律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发现其57%的句式是完全符合今人总结的唐律句式,93%的诗歌采用了粘式律,其中不乏格律谨严尤为古代诗评家推重之作。但也有一些不合"正规"之处。进一步详考之下作者认为造成失范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很多被视为违拗的句式其实可以当做"变式",在唐人的诗作中多能找到应用;第二,陈子昂后期的复古思想是其主要诗歌旨趣,使得他在作诗时不拘泥于近体的种种限制;第三,写作空间的限制从客观上造成了诗歌格律上的疏于苛求。  相似文献   

16.
杜牧(公元803年——853年)是晚唐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明代胡应麟(《诗歌》中有“俊爽若牧之”之语,清代刘熙载谓“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56页)这些对杜牧诗歌的形象概括揭示了其风格特征,也代表了以往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杜牧诗歌风格的成果。象对任何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样,对杜牧诗歌风格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现代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个性外观于作品的风格;从作品的风格又可以窥见作家的个性心理。”“风格即人”是布封的名言。毫无疑问,作为区别诗人风格的特征应当从诗人个性心理方面探究其生成机制;而过去以传统文学批评模式对杜牧诗歌风格以至所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名,二人同样接受了杜诗的内容、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二人之出身、经历、个性、艺术追求等不同,他们处在差不多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接受杜诗时却呈现不同的倾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对唐末五代及宋以后诗歌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李商隐诗接受杜诗的讽刺的同时又受李贺曲折虚幻等风格影响;杜牧接受杜诗浓郁沉郁的同时又受韩文之雄壮之影响,各成一派,影响后代。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论者多认为吴梅村前期诗歌有"风流"之色,后期诗歌呈现出"激楚苍凉"之气,前后期风格迥然不一。然而,吴梅村诗歌的浑厚之色在早期就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后期得以继续成熟,从这一方面讲,其诗歌风格在前后期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后期坎坷特殊的人生经历,吴梅村诗歌呈现出更丰富的时代与个人特色。讨论吴梅村诗歌风格的一致性既是正视诗家创作个性和历史大环境的共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了解明清之际文人创作心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诗人元稹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大约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从皇帝到遗民、从少数民族到汉族的众多喜爱元稹诗歌的文人。从接受方式看,有大量运用有关元稹之典、接续元稹之诗作、效法元稹之诗体、追和元稹之诗、反元稹诗歌之意等多种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稹诗歌的接受已全面展开;从接受时段上看,清代前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以明代遗民与清代遗民为主,而清代中期则以君臣唱和为主。清代前期对元稹诗歌的追和是较为零星的、小规模的,而清代中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两个时期则是较大规模的。从接受特点上看,清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学习效仿以律诗为主,以程式化组诗为主,以和韵追和尤其是次韵追和为主。虽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神韵"、"性灵"等,但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却表明,诗歌艺术技巧的讲究是他们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学习效仿元稹诗歌的作品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20.
辽代文献大量散佚,从今存作品看,辽文的基本体貌与五代文、宋文相同,辽诗却显得粗粝。金代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早期作家大都由宋入金,到全世宗大定以后,文学大盛,出现了著名作家赵秉文、元好问和王若虚。与作为区域性王国的辽、金不同,元朝是北方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文学繁荣,诸体兼备,尤以元杂剧最为重要,它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等都是闻名的戏剧大家。宋代出现的南戏在元代继续流行,艺术上还有发展,元末产生的《琵琶记》成为其杰出代表。元代散曲的兴盛是继宋词以后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上继金末和宋末的宗唐诗风,元代诗坛宗唐成风,对明清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