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西南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可知目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国情的认知情况较好,但部分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方式、宣传推广、趣味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现存问题,强化新媒体宣传培育路径,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地。将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工作战略性任务的必然要求。基于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通过优化教育的内部管理,建立多维融合的协同管理机制,开展民族特色教学模式和构建共育新格局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旨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各民族交融交往与共同繁荣,铸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青海教育》2022,(1):9-16
3月5日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新观点新方法。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家庭论、两手论、民族共同体论、差别论、人心论、交融论等指导民族关系的创新的具体方法论。这些具体方法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境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推进提供了科学指南;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并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于突破世界民族问题的困境,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置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即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提出的“民族大家庭”思想,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两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等思想,再到新时代明确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到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提出则进一步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根本遵循。以共同富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要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好中央统筹、发达地区帮扶和西部民族地区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共同富裕为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通过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上的统治者制定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巩固自身统治,有武力威慑的政策也有怀柔的政策,都起过重要作用。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超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通过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浸润、生态繁荣等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族分裂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物,我们必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推普是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民族教育发展的平衡性与充分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新时期民族教育要担当时代使命,以推普为抓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社会基础,为促进民族团结建立情感纽带,为经济发展创造内生动力,为发展民族文化拓展空间。在实践层面,要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针对性,稳步推进跨民族编班模式,开发和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与时俱进地发展语言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人的重要属性,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教育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目的追求,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据,才能促进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品质的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工程,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双向建构。主体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主体性的价值观选择。领会主体性内涵、挖掘主体性规律、加强主体性交互、归于主体性发展,反映了新时期主体性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起点、遵循、途径和目标,体现了主体性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新时期主体性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深化同一性、观照规律性、指向实践性、突出发展性这几方面下功夫,共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与重要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增进各民族幼儿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地区语言扶智扶贫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四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发展成就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建构一体性的育人体系、创新实践性的育人方法、深化协同性的育人行动,从“四个维度”铸牢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国家陆续出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坚持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9月创建延安民族学院,开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探索。延安民族学院的创建有着多维的时代因缘,既是因应中华民族共同体危机的时代要求,也有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指引,更是民族干部教育转型的迫切需要。办学实践中,延安民族学院从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融入边疆地区的实践育人模式、营造各民族深度交融的校园氛围以及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初步构建了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多维育人路径,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延安民族学院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区别于近代以来晚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各类民族学校,体现了时代因缘、实践路径与历史价值的有机统一,对当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