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具有政治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稳定的精神家园.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民族利益博弈加剧、国家和政党认同出现危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盛行等诸多挑战,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整合民族利益机制、提升政治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等形式培育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3.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文化性、历史实在性、现实必然性和未来发展性,以携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情感认同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机制。各民族共有的情感发生基础、共享的情感体验内容以及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形成开端、稳定支撑和独特载体,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要基础和联结纽带。情感认同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够促进情感有效发挥动力、调节、感染以及迁移等多重功能。鉴于此,高校要在实践中遵循情感认同的发生机理与功能机理,通过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教育援藏援疆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学生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和发挥重要作用。在回顾西藏、新疆面临的发展障碍及其历史成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开展了针对教育援藏援疆政策的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调查,总结教育援藏援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后提出新时代教育援藏援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顶层设计,以构建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认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和巩固广泛的社会认同机制,以求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在思想意识上,要以能够引领我国当代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形成最大限度社会思想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在利益关系上,要以能够提高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认同度、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在政治上.要以能够促成广泛的社会政治共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机制.在文化上,要以能够广泛调动积极因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机制.在民族关系上,要以能够长久巩固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7.
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二者是协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五个认同"的根系与力量,"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与动力。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基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核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根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关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归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五个认同"为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增强"五个认同"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导向和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在人的社会本性之中,其产生可追溯到人类形成所需的意识共识,严格意义上存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国家之中,指民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这一认同直接影响建设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实现。调查显示,公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一定的意识形态能否得到认同取决于它能否反映人们的利益需要。人民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表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必将得到中国民众更高程度的认同、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Denominational School 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e the institutional identity of denominational (Christian) schools: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igious truth claim, their con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ir view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content of education. We investigate conceptually which of these interpretations of identity are consonant with a view of education as a place where the pers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We interpret personal identity in a narrative way, as a permanent process of reflexive construction where consistency over time is not seen as an ideal, given the plurality of postmod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Identity is the crucial characteristic to people, as it is the defining factors of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not. It concludes lots of things, and among which,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regional ident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though they are often confused in some occasions. Therefore,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identities with the examples of two British films— Bloody Sunday and Kes. From the discussion, it concludes that though on some degree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
Teaching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on herita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is a challenge for all teachers throughout the UK. What this article offers is an opportunity for teachers to think through links between the curriculum and issues of citizenship,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develop a multi-sited and multicultural identity. Visiting a botanical garden and discussing how children labelled themselves and others gives an example of how this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5.
戏剧表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国内对澳大利亚著名剧作家戴维·威廉森及其戏剧作品的研究还集中在戏剧文本分析层面,很少论及戏剧舞台表演及其社会影响。鉴于此,本文受界面研究的启发,从人类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观众对《搬迁者》舞台表演的历时语境重构情况,探讨它在澳大利亚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分析发现:《搬迁者》的舞台表演(特别是其中的奥克幽默)为澳大利亚国家认同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符号资源。  相似文献   

16.
身份表明某一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它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新型教师称谓层出不穷,它们概括、隐晦地表现了教师身份的各种特征。基于对各种新型教师称谓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身份具有无边界性与回归性、冲突性与整体性、间隙性与可能性、非延续性与建构性等多重特征。在文化、制度建构的基础上,教师身份的关键是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专业生命历程中的自我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7.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认同在社会层面上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利益需求认同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利益需求认同的升华,从利益需求认同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认同是自觉培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形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形象设计是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提高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就学校形象设计的三个层次、两个构成部分以及展开学校形象设计的四个步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 ,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 ,在文化上也逐渐融入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 ,主要是文化认同 ,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是融合与冲突并行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 ,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背反的现象 ,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有强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 ,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