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追记     
记者采访就象家常便饭一样,平常的很。过去就过去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然而,有几次采访活动却使我难以忘怀。是经验还是教训“支持专业户,我们这里有个好典型”,吉林四平地委负责人向我介绍说。他还告诉我:“伊通县财政部门拿出十万元钱,扶持黄岭子公社养鸡专业户吕洪吉与其他社员联合办养鸡场,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作为业余通讯员也受过这无“米”之苦。如何“找米下锅”或“囤米待煮”,五年的写作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广开稿源先广交朋友。一是与同行交朋友。我们县从事新闻写作的各级通讯员达200余人,我想尽一切办法结识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当中开掘稿源。上前年,我县的一位通讯员朋友,与我谈及当时好多养鸡专业户,只迷恋进口鸡种,忽视了我国一些很好的良种鸡的饲养时,我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建议。随后我便和邻县的一个通讯员取得了联系,乘车100公里,去采访闻名全国的略阳乌鸡,很快写成了《不要忽视“土种鸡”》一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40岁,干过的行业可不少,18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4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7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湖南桃江县关山口乡,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名叫文善强。小文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火热的生活激励着他。1982年,他终于拿起笔杆子,走上了写作新闻的道路。几年来,他在山沟里捕捉了两百多条新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土记者”。文善强白天要上山下田忙生产,采访多半是晚上,打着火把去采访是常事。前年,他听到相隔二十多里的毛家村农民集资修建了一个水电站,家家户户点上了电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四十岁,干过的行当可不少,十八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四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七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专业户赵子乾是怎样被“吃”掉的?》这篇揭露性报道,在去年6月13日的河南日报上刊出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到去年12月被“吃”事件结案,专业户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党在农村中的政策得到了实际的宣传。而这篇报道却是我们顺藤摸瓜摸出来的。去年五月间,听说了赵子乾的遭遇以后。我们立即前往禹县找赵子乾采访。赵子乾个人承包了原刘屯村村办水暖厂后,因为善于经营,经济效益很好。害“红眼病”的村干部们,多次对他进行敲诈勒索,最后迫使他关厂停产;在告状过程中,他又遇到了重重阻力。县委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决定由公、检、法认真调查处理。县法院向我们介绍,他们已判  相似文献   

7.
脑子有个问题库,就会使你左右逢源,本来你打算去采访这件事,会无意发现自己脑中的另一个问题得到了满意解决。不久前,我们去采访做除脚汗鞋底的专业户刘乐成,原本想采访他如何解决科技问题打开产品销路,在访问中发现他采取“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办法,把打背、缝纫等工序分到村民家里去  相似文献   

8.
关于“○”     
张景龙同志的《“零”之惑》一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对应于阿拉伯数字“0”,出版物上使用汉字时,是写“零”还是“○”?王柏秋同志的《“零”不惑》一文对阿拉伯数字“0”和汉字“零”(“○”)的渊源作了考究,认为“○”是汉字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笔者认为:“○”是汉字这一点是很有些疑问的。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某个先进单位或个人,在一段热热闹闹的连续报道后,不久便垮了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往往与报道的一哄而起有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典型报道中“热”与“冷”的问题。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去年4月,老刘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当专业户,搞商品生产,不能头脑发热图虚名。说句心里话,当初接二连三的报道,也是促使我头脑发热的一个因素。”听了老刘这番  相似文献   

10.
作家黄宗英到一个地方去采访,首先是交朋友,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说:“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我记在本子上的常常是灵感,是一些人口、土地的数字,有时也记一点材料。  相似文献   

11.
《编辑学报》先后有三篇短文说“○”。这些短文的要旨,归纳起来,实际上包含两个相关但并不相同的问题:其一,对应于阿拉伯数字“0”,中文出版物上如用汉文数码标记,可否写作“○”。这个问题是关于“○”的功用,即它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其二,“○”是否属于汉字。这个问题是关于“○”的身分及其在汉语辞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40岁,干过的行当可不少,18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4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析鼓,一敲就是7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d匕。”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极鼓,养成做事有折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我把他的这些体会,整理成一篇《一个农民的市场观》,忽然想到:一个记者,是否也要有这样丰富的经历?是否也应有这笔财富?回答是肯定的。新闻虽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但无不渗透作者的判断、见阿和感受…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也有“副产品”。这就是原来没有在采访计划之內,而在采访中偶然发现的新闻。1985年元月,我走访了我县多种经营专业户蒋笃义,想写一篇专业户如何再上新台阶的稿子。在采访中,蒋笃义谈了他的打算以后,却犯起愁来,讲到他四个不够用:一是时间不够用;二是人才不够用;三是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四是资金不够用。后来他又谈到女儿的婚事。女婿是安徽省宿县城内市民,在某工厂做工。当他从电台上听到蒋笃义靠多种经营致富的消息后,便慕名前来访问,以后又停薪留职来到蒋笃义身边帮助做事,后来与蒋笃义的女儿结成夫妻。事后,我把这次采访得来的“副产品”写  相似文献   

14.
巧耳听门道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我在内黄县东庄镇中学工作,镇卫生院义务为教师体检中发现老教师李景文血压已高达220,劝他立即休息治疗,他却依然坚持工作。一天,几个教师凑在一块闲谈道:“李老师您高压220,真是‘带电工作’啊!”我一听,好一个活新闻!当晚写出小故事《“带电”工作》,不久就被《濮阳日报》在“新风赞”栏发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边的笑语、戏言,往往有“鲜鱼”,抓住它,就能写出好新闻。 前年全国搞金融秩序整顿,我去县人行采访。谈话  相似文献   

15.
河南“时代青年”杂志社青年记者时永昌,于五月初骑自行车从郑州出发开始了他环绕河南省边界的考察采访。“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采访长征路,时永昌受到很大的启发,他坚持骑自行车考察采访河南的边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和现状。目前,时永昌同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17.
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轻轻地做事,他就是刘波.可是“人不可貌相”,在他的名下,有一个与他外表不太对应的美誉——“新闻获奖专业户”.从1981年到1994年,他获得中央、省级新闻文学奖18次,年年都得好作品奖.刘波用他一摞厚厚的奖证为洪湖有线广播电视台争得了名誉,同时也展示了这个30刚刚出头年轻记者的美好前景.当人们羡慕刘波、夸奖刘波的时候,不禁问他,这连连得奖的奥秘在哪里?可刘波只是轻轻一笑;“那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就不再提了.表面上平平静静的刘波,内在却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观察新闻,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火一样的工作热情,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刘波采访,不但有一股拚劲,而且有一股赖劲.在他已见诸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中,初步建立起他自己的新闻采写“理论系统”,如:“文外功夫说”、“新闻攻关说”、“新闻艺术说”、“新闻边际说”等等.至于“赖劲’那就只是“文外功夫”的一个道道.  相似文献   

18.
把“专业户”的利益同记者的职责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且不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新闻记者曾为专业户的发展鸣锣开道,就是在千百万专业户勤劳致富了的今天,记者也要为专业户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股思潮,那么一些人,跟专业户过不去,搞得一些富裕起来的专业户产生“两怕”:一怕党的政策变;二怕四面八方来伸手。在这些问题面前,新闻记者总是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为专业户申张正义。记者下基层采访,跟专业户混熟了,就会听到他们诉苦:“如今外出搞生产,真是千山万水行路难,处处有‘山大王’伸手来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我写了一篇已故磁县县长杨惠民家属退还赠款的通讯《留得清白在人间》,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一等好新闻,全国二等好新闻。有的同志说,这篇报道问题抓得准,表现手法新,有“清水出芙蓉”之感。我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些过奖,比作“芙蓉”实难认可,说是“清水”倒合本意。因为这篇通讯没有装腔作势,拉起架子。前年四月十八日,我到磁县王屯头村采访炼焦专业户葛金柱帮助贫困户共同致富的事迹,在座谈中,葛金柱谈到本县已故县长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各图书馆已把为科研生产服务提到了重要的工作日程。为使图书馆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各地图书馆经常组织一些专题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把为科技服务摆到了各项工作之首,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受到了社会的赞扬。然而,在有些刊物的文章和经验交流会的材料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摘桃子”的现象。如某图书馆在谈到他们为专业户服务时说:“某某同志是养鸡专业户,平均每年可收入纯利润一万余元,但鸡瘟病一直没有解决,通过我馆送的《鸡瘟病的防治》和《养鸡问答》等书后,解决了这个问题。”请问:养鸡不会科学饲养,每年竟可收入一万元以上,岂不可笑?鸡瘟病在农村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连鸡瘟病都治不了,又何谈成为养鸡专业户呢?象这样的事例在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