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阶层再生产理论入手,采用辈出率作为研究方法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所获得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保送机会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仅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或干部)阶层与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阶层等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所获得的保送上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林牧渔与工商服务者(或农民与工人)阶层的子女,而且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或干部)阶层的子女所获得的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保送入学机会也明显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子女,这说明文化再生产机制与特权占有机制在共同主宰着保送生制度的命运,应对之策是严格规范保送程序与提高保送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学习为正式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了阶层跃升的第二次机会。本研究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检验了互联网学习对阶层获得的影响特点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学习对阶层获得的影响具有阻贫性和局限性,即有助于脱离社会下层,进入社会中层,但无益于进入社会中上层和上层;互联网学习对阶层获得的影响具有户口类型和单位类型异质性。互联网学习提升个体阶层获得的机制在于,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改善客观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城乡和单位性质制度分割,并改变社会认知,降低被剥夺感。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首次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把当今我国的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报告认为 ,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已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 ,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新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4.
选取社会中间阶层群体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完整的合肥市为研究范围,采用社会分层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该群体的体育锻炼现状,研究表明:该阶层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水平偏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和缺乏锻炼氛围是主要制约因素,但收入稳定、思想先进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首次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把当今我国的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据报道 ,这十大阶层是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报告认为 ,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已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 ,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6.
工人ABC     
<正>社会学在研究社会时,通常是将社会上千千万万的个人,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群体(或阶级,或阶层),通过对群体行为的分析观照社会结构的变迁。不管是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划分,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的划分都是这样做的。在一个正在快速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首批成果已告完成,中国社会群休被划分为十个阶层。日前出版发行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首次详细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报告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化作了总体分析,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近日正式发布《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分析显示,从1980年以来,在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加,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而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教育、税收、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就业政策、人事制度诸多方面的人为设置,抬高了中下层子女向上流动的门槛.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社会构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本文所论“社会构成”,专指阶级、阶层、层界及其社会组织。社会由单个的人集合而成,但这种集合绝非一盘散沙式的堆积。“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作“群”。在社会生活中,单个人因为血缘、地缘、业缘、情缘等各种关系结合成“群”。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划分,有不同的阶级、阶层;从职业分工、收入源泉、文化素养、教育程度、思想信仰等方面划分,有不同的层界。阶级、阶层、层界,均为理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社会系统的运作中,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代表这些阶级、阶层、层界利益和愿望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活动。我们把阶级、阶层、层界及其组织,称为“社会构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CGSS(2008)数据,应用Mclust聚类方法按家庭收入将居民分为四个收入阶层,克服了等分法和中位数法不能准确地把个体分成独立聚集群的缺欠.应用排序和多值选择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与户口是决定收入阶层的最主要因素,党员身份、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本都有助于进入更高的收入阶层,而托关系找工作无助于进入高收入阶层.除社会资本外,存在多种机制强化收入阶层的传递效应.应从人力资本积累、教育、户籍和机关改革等多方面改善收入阶层分布,增加阶层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2.
阶层差异与教育获得--一项关于教育分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市场化进程中,自致性因素对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建构作用逐步加强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而教育则被认为是自致因素的最好度量。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内在于社会阶层结构本身的阶层化机制呢?通过对既有社会阶层结构对教育获得影响的经验分析,或许可以对这样的机制存在与否做一个透视。经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既有的阶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教育的获得。这一结果或许可以表明,在自致作用的背后阶层结构的自我再生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而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教育分流的重要路径,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该角色在当代中国具有明显的矛盾色彩。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国职业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使受教育者摆脱非技术性就业困境,促进阶层流动的作用,却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制度、传统文化等外因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育身份文化等内因的限制而阻碍着阶层流动,总结上述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理论模型,对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及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analyzes bo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education inequality in China,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 Policies promoting education have lead to remarkable progres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also effectively decrease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However, substantial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remain, even though sustainable progress has been realized. Decomposition results us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Shapley value approach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greatest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volve the urban–rural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divisions. Moreover, the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which divides city and country, as well as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 is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Though gender and regional gaps have be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the population residing i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reas, especially females, still warrants social concern. In addition, age related decomposi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the young plays a key role in reducing education inequality. At last, we argue that mor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hould be allocated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lower income groups; especially eliminating som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such as the hukou system,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ood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转型期农村教育的主要危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曹晶 《教育科学》2007,23(1):1-4
在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再分配和市场两种机制的双重边缘化,而使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在城乡之间明显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强化了教育促进复制式社会流动的功能,而非替代式的社会流动功能。它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农村教育中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并进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全面受损。  相似文献   

16.
近期各地频发的校车事故并不是孤立事件,这是长期的城市中心论、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阶层固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校车事件表明农村阶层分化与教育分化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已经形成,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发展环境持续恶化,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尽快废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纠正不公平的教育投资机制,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助,我们才能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促进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缓解社会危机,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革的困境与不尽如人意主要并不在于缺乏清晰而有说服力的改革蓝图,也不在于缺少懂得如何操作改革过程的教育精英,而在于教育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态格局的复杂性,被围困其中的教育如果仅从自身完成彻底意义上的蜕变几无可能。其中社会阶层的分化趋势、社会阶层的结构固化、社会阶层的微观政治所形成的阶层生态格局对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向、立场与合法性构成了威胁,并形成了以单位保护、家庭投入、总体精英、关系资本等围困教育改革的路径,使得教育改革过程处处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性是影响社会阶层定位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扩大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张力,高等教育机遇的共享性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It is well documented that stratification in education preced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Many authors hypothesise that the stratification patterns in education may be related to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a more complex way than researched so far in this field. Therefore, in this articl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cial class, ethnicity and gender on various indicators for school success are analysed and discussed. A large-scale longitudinal database offered the possibility to establish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ee stud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school careers, measured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6 years after entering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by technical or science related choices. Results show that school success is not always predicted by expected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example the situation of girl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s better than expected, while that of indigenous boys from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s worse when compared to similar boy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equaliti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 choice patterns regarding technical and science subjects can only partly be deduced from differences present at the age of 12, whereas in terms of gener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econdary schools even reduce arrears of ethnic minority female students as these can be observed at the age of 12.  相似文献   

20.
进入2l世纪,阶层分化的速度明显放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阶段,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过渡阶段以及社会阶层结构与阶层位序的定型化。不合理的二元体制、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和改革开放以来允许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是造成社会阶层趋固化的原因。打破阶层固化、建立公平合理的阶层流动机制,需要制衡权力、驾驭资本,化解阶层矛盾,顺畅各阶层表达意见的渠道,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底层阶层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