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初步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根据时代变化和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体系,特别是第三代领导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把这一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造血之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3.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17):100-101
城乡“共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农村教育必须积极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基础性”;以自然人文为资源,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乡土性”;以教育规律为准则,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引领性”。  相似文献   

4.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系统必须认清形势,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要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发挥教育职能作用,协调教育发展,加强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工作力度,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为农村教育提供了智力的支撑和人才的保障。那么,教育部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何新的意见和思路呢?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此回答说: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据我了解,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都在农村。所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对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2003年,我国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几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在这里要特别举一个例子,我国…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发展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市教育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围绕“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搞好农民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和政策建议,并要求全市各级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调整工作部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努力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储备。文章提出新势下加强县级电大建设应着力提升发展滞后的县级电大办学水平和深入进行面向农村办学的研究,积极为“三农”提供高层次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个人发展的基础。十六大对教育方针作了新的表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教育“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方针上的重要体现,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作为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鸡西市,  相似文献   

9.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两个“必须”是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反映,也是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我国农村教育转到着重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轨道上来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现行教育方针中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理解为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教育原理而定位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而“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则应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而给以“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有着丰富的哲学依据,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指导意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杨滨 《湖北教育》2004,(4):37-38
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坚持农村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村现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并在指导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他所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二个“必须”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密关系。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农村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它的发展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只有农村教育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了,农村教育、经济和社会才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本文试以安徽为例,就农村教育如何与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成人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村成人教育应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下,用新的经济规则与教育理念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更是系于教育。农村中小学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充分拓展和发挥农村中小学的功能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了农村,十六大决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从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的经济建设服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教育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说明我们党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有了新的更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表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立足于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上的现代教育的特点。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农村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人才,人才培养要依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