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英汉语言差异甚多,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模式、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文章就上述三个方面逐一探讨比较,并指出:汉语是分析语言,遣词造句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中国传统思维(以人为中心,多形象思维)及半封闭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英语是综合语言,受西旁传统哲学分析观、西方传统思维(以物为本且多抽象思维)及其海洋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语言表现形式与前者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情趣上,中西的"惜花诗"都表达了对美的怜惜与爱护。但中国的"惜花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一种人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西方的"惜花诗"则受基督教传统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提倡人们"诗意地面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西"惜花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德育思想的内涵也各具特色。认真比较中西德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和建设大有裨益。西方把伦理学称为道德哲学,中国伦理学也有久远的历史。中西方对道德教育都非常重视,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体系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的规范上,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在德育思想方法上,西方强调“进取”、“外求”;中国则重“内省”、“克己。”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基于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并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教育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殊相”与“共相”之间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往存在着把源于西方知识误视为共相、忽视本土知识的偏差。教育学科本土化的必要性表现在中西社会差异之静态、西方现代化局限之动态和中西文明互鉴三重意义上。中国的天人合一、伦理至上、通学、知行合一等思想,对西方知识体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一流教育学科本土化建设的根本是学术创新和服务实践,要根植于中国社会和历史背景,利用非线性认识观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综合发展态势,建立有效和有用的知识体系,进而对人类知识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西思维的差异与比喻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思维方式都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此中西早期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比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西方文化发展了一套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则保存了许多具象的成分。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比喻的不同;西方人更倾向于将比喻作为一个外在的修饰,而中国人则将比喻作为思维的一部分。具体地说,西方的比喻更复杂,繁复,中国的比喻乘法,明快;西方的比喻倾向于写实,中国的比喻趋向于写意;由于价格观的不同,中西比喻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通过读书观史和比较研究中西社会求富强之异同,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其要点为:以中外通商为契机,确立重商富民之国策;制定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富国当以富民为本为先;兴学尚艺,培养实用人才。郭嵩焘的重商富民思想在本质上是在中国试图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不仅促成了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一定程度的更新,而且开启了近代“商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包括三个部分:自然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重整体轻部分,重政治伦理轻自然;传统的方法论重直觉顿悟方法轻科学实证方法;传统的价值导向注重经验实用轻理论。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下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12.
以先秦和古希腊为例,探讨比较中西古典修辞学美学思想之异同及其影响。认为其相同点是:和谐之美;真善之美;实用之美;口语之美。其不同之处主要见于内涵与形式之美、认知与体验之美、对立与统一之美、含蓄与直观之美以及审美心理等方面,目的在于从比较研究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中西古典修辞学在美学思想上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李约瑟与史华兹的作品来看,两人提出的共同议题主要在于老子的“自然”观是否可与西方之科学的自然主义寻获共通性。由此而展开如下的议题:1.道家之“道”,李约瑟认为有如希腊哲学中Heracletus(赫拉克利特)的主宰(logos),史华兹却以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的倾向;2.“自然”的统一性和自发性;3.道家对自然之态度及其科学观察之心理一“静心”,李约瑟认为可与希腊Epicurean(伊比鸠鲁)和Democritus(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观念相提并论;史华兹则以为“静心”虽可与科学家处理自然的态度共同使用,但事实上并不能提供任何有力的证据,说明老子从事“自然的观察”或“科学的探究”。而史华兹除了以多元的角度来反思李约瑟的观点,又提及老子的二元对立说可与希腊哲学中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与Heracleitus(赫拉克利特)的二元辩证法作比较。  相似文献   

14.
高天厚土水长流——论中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论诗性空间由以下三个纬度构成:其一,由“体”(体裁之体与风格之体)所展现出来的高远的艺术境界;其二,“法”——植根于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方法,揭示文化根基之深厚;其三,由前两者所铸成的传统文论诗性特征的恒久的生命力。高天厚土水长流,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本土性资源及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阐释空间的差异表现在音乐形态、乐谱特点、审美追求三个方面。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音乐较西方古典音乐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而这种差异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在于中西音乐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出发点是人生而不是文化。从这一点出发,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林语堂极力倡导西方文化,提出“精神之欧化”的主张;30年代,他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批判的同时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他的中庸与近情人生观相符的部分;1936年移居美国后,他则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逐渐形成了集他的中西文化观之大成的“中西融合”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西教育传统均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都对各自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传统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同时阐明了对待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应持有的态度。中国教育传统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重人伦;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则重视个性独立,突出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文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19.
中西人生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一元化,理想生活和世俗生活合二为一,较少超越意识;西方人崇尚二元化,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可以独立存在,并行不悖,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于中西宗教意识起源殊途而不同归。  相似文献   

20.
张衡是中国古代博学的天学家,托勒密是西方古代学的集大成,他们的天学理论受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比较他们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化的比较与交流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具体来讲,张衡的天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论以及群体本位主义;而托勒密的天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毕达哥拉斯的天体运动正圆说、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法和源于古希腊的人类中心论和个体本位主义。张衡与托勒密天学思想的差异深深地植根于中西早期化的差异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