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无论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还是对于戏曲艺术本身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宁波市高校大学生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戏曲课程建设、戏曲社团建设、当地戏曲资源利用等方面,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推进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戏曲改良"催生了晚清戏曲的再度繁荣,戏曲与小说互相渗透、彼此合流的现象突出,仔细考察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发现刊载于其中的戏曲理论文章、戏曲作品类型和有关戏曲栏目等"戏曲的小说化"倾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4.
朱权是明代初期一位颇具成就的戏曲作家与戏曲理论家,所著《太和正音谱》一书,是明初戏曲论著中的一部标志性著作.其戏曲理论的成就表现在“纳杂剧入乐府”、“借诗体以论曲”、“重视剧本创作”等多方面.这些成就对于助推明代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构建明代的戏曲理论体系等,都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朱权的另一部戏曲论著《琼林雅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但却并非“南曲韵书”之始.  相似文献   

5.
明人推尊戏曲及其文学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文体肇始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明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视戏曲为“小道”、“末技”的习见,并对戏曲文体进行探讨,更新了传统陈腐的文学观念。从明太祖朱元璋、朱权、朱有火敦等人对戏曲的推尊和风教作用的阐释、肯定,到汤显祖、祁彪佳、陈洪绶等人从审美效应探讨戏曲存在的价值,意味着明人文学观点的转变。明人对戏曲与诗文史传在文体上同源同构同质的探究与认同,是为推尊戏曲,提高戏曲的文学地位而付出的另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后期的戏曲理论家梁廷枏在他的理论著作《曲话》里,认为戏曲应该考虑戏曲代言体的特征并"设景生情",追求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的意境,对"叙事"这种构成戏曲意境的重要组成成分着重进行了论述与强调。从接受者角度,他认为戏曲"韵味"是叙事中语言与情感的结合,并关注情节结构,重视结尾、演出等场上、场外各方面的追求,这些总结和论述启发和影响了近现代的戏曲理论大师王国维、吴梅等对戏曲意境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后期的戏曲理论家梁廷枏在他的理论著作《曲话》里,认为戏曲应该考虑戏曲代言体的特征并"设景生情",追求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的意境,对"叙事"这种构成戏曲意境的重要组成成分着重进行了论述与强调。从接受者角度,他认为戏曲"韵味"是叙事中语言与情感的结合,并关注情节结构,重视结尾、演出等场上、场外各方面的追求,这些总结和论述启发和影响了近现代的戏曲理论大师王国维、吴梅等对戏曲意境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戏曲发声与美声唱法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基于戏曲发声的特性,将其与美声唱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科学发声的原理及与京剧发声的关系,了解掌握气息的原理与运用,正确稳定喉头的位置,体腔调节与运用等。在训练戏曲演员时可以借鉴美声训练方法,对旦角学生剧目中的唱段进行发声指导,针对僵化模仿、呼吸偏误、无准备发声、真假声不能自如运用等七种弊病进行指导练习,以期在保护戏曲发声特点本体的同时,将科学发声方法为我所用,促进戏曲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晚清的戏曲创作,文人再一次成为主角,但随者社会的动荡,此时期的戏曲新作与以往的文人戏曲创作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就此时期文人戏曲创作的形成原因、表现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近代戏曲家为了进行启蒙思想宣传,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改良,引起了传统戏曲中唱、白关系和戏曲语言等方面的变化,促成了戏曲舞台实践由虚拟化、程式化向写实化方面的转变.由于近代戏曲家并没有意识到对戏曲进行艺术上革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他们对西方戏剧并不了解,对传统戏曲创作规律与要求也不熟悉,因此导致了大量案头剧的出现,近代戏曲改良在舞台实践方面总体上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13.
古代小说和戏曲各自的概念均表现为纷乱庞杂。小说与经、史、诗歌、散文等不分;小说概念经过了从丛残小语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故事的发展过程。戏曲概念与戏剧缠杂不清。尤其是小说与戏曲两者混杂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与通俗文学作品遭受歧视,小说与戏曲共同点甚多以及评论家的小说观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增加和戏曲观众群的减少这两组一升一降的数据揭示着戏曲在信息社会中的尴尬境地.个别地方戏曲的消亡和东北二人转的火热展示着信息社会中戏曲不一样的发展观.进入21世纪,愈演愈烈的戏曲裂变打破了戏曲原有的生态形式,出现了原生态、再生态、变异生态等不同的戏曲形态.戏曲观众群的视听习惯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而作为传播戏曲的媒介载体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社会带给戏曲的冲击有利有弊,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戏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音乐课堂中戏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提高对戏曲教学的重视,创设教学氛围、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教学内容以及提升教师素养,构建高效戏曲教学课堂等方面,提出小学音乐课堂中戏曲教学对策,保证戏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高校戏曲教学早已有之。早在2009年8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为戏曲进入校园创造条件,并把戏曲鉴赏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高校戏曲课程的开设并不普遍,戏曲课程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发挥出来。已经开设戏曲课程的高校则面临着诸多发展的困境。课程开设的随意化、教学内容的平面化、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戏曲艺术教学的效果。目前,高校戏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方法,促进高校戏曲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审美兴致的更迭,时下流行歌曲日益风靡,管弦呕哑、唱腔婉转的戏曲却越来越难觅身影。深受流行音乐熏染的中学生本身就对戏曲艺术兴趣匮缺,更遑论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存有时代隔阂的戏曲作品。但戏曲作品历经了时代的淘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走近戏曲作品,认清、把握其重点与难点,如戏曲作品的语言、题材、情感等,并采取鉴赏曲词、品味意境,类推同题材、探究主旨,基于文本、个性解读等教学方法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戏曲动漫及音乐体现了戏曲和动漫、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艺术性特点,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弥补了传统戏曲在中小学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不足,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通过分析戏曲动漫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求和社会功能等,希望促进国产动漫艺术民族化发展,传承衡阳花鼓戏,弘扬中华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京剧“申遗”成功,让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戏曲生存和传播问题。文章从戏曲与影视结合、与互联网结合等角度,进行了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弦索     
正乐器或戏曲、曲艺音乐名称。金元以来,北方戏曲、曲艺都盛行用三弦与琵琶等弦乐器伴奏。故当时"弦索"就是弦乐器、戏曲或曲艺的统称。如今更多是指乐器或曲艺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