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清华简《系年》对"千亩"的记载反映了商周对待上帝观念的不同,在商代时上帝是各族群共同的神,商人不祭祀上帝。周人将上帝神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认为商灭亡是不祭祀上帝的结果,周王通过种植千亩之田来祭祀上帝,进而佑护周人。  相似文献   

2.
寻根桥山     
“九·九”重阳节,相传是黄帝骑龙升天的日子。我又一次来到铸鼎原,拜谒人文始祖。《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这个地名,在中国不少,大多都有纪念黄帝的陵墓,以陕西桥山规模最大。陕西桥山奇士高俊元曾为笔者购书题词:“黄帝子孙,龙的传人,一脉相承,谁不思根。”根在哪里?在上古时期,无字无文更无书,历史只能历代口头相传。小时候,听传说朦朦胧胧,神乎其神,今读《寻根铸鼎原》一书才明白,神话传说和史书记载相吻合,铸鼎原不仅是一个神话的铸鼎原,而且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根基的铸鼎原,其周围竟有黄帝时期的文化遗址26处之多,国内外…  相似文献   

3.
模拟文本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被模拟文本的信息,故可与被模拟文本形成"镜鉴"关系,成为理解彼此的重要参照物。学界就《过秦论》的分篇有二篇、三篇两说,参照模拟《过秦论》而作的《辩亡论》,知其原当分为上下二篇,而非上中下三篇。《史记》之《陈涉世家》所引乃上篇;《秦始皇本纪》所引则为下篇,但经过了司马迁的增损。其中,《本纪》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至"攻守之势异也"一段与《世家》重出,恐系东晋时窜入,非原本所有。  相似文献   

4.
在平时读报中,经常发现“下里巴人”被作为“人”来使用,或者说当做“乡下人”来使用.实际上,“下里巴人”并不是“人”. “下里巴人”这个成语,源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有之……客有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唐代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相似文献   

5.
在历代正史中,《辽史》以其简略疏漏,向为史家赀议。其卷一一五《高丽传》记辽丽关系事亦多疏略,且舛误颇多。现笔者对《辽史·高丽传》略加考证,不当之处,幸祈教正。一、"自太祖皇帝神册间,高丽遣使进宝剑"。按:据《辽史》卷一《太祖纪上》载:太祖元年(907年),耶律阿保机"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太祖九年(915年)"冬十月……高丽遣使进宝剑,吴越王钱镠遣滕彦休来贡"。此"高丽"当为"泰封"之误。据《朝鲜史略》载,903年,弓裔建立  相似文献   

6.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入,以备一代之制.""试判三条"的拔萃科,全称"书判拔萃",属于吏部的科目选.据"凡例",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然而徐《考》》载入之"拔萃科",并非都是"试判三条"的书判拔萃,还杂有其他三种不同的科目与内容,我们如果不加以辨析,很容易造成混乱.《登科记考》卷四大足元年(701)载:  相似文献   

7.
东周王城郭城城墙的建造时代、郭城东墙与王陵区相关问题等在学界尚存争议。《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中空空导弹研究院高层住宅楼工地发掘的南北方向夯土墙,并非发掘者认为的是东周王城东城墙的一部分,东周王城的东墙应为体育场路东、014中心豫航公寓基建工地发现的南北向夯土墙。从东周王城郭城东墙的修建破坏了春秋王陵区,结合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区域内发现的战国早期早段墓葬打破王墓XM153的现象,说明破坏王陵的情况不是孤例,进一步说明东周王城郭城的修建在战国时期。而东周王城东南部的春秋王陵区,是基本按照《周礼·春官·冢人》"以昭穆为左右"的墓次进行排列的。  相似文献   

8.
《电子出版》1999,(3):23-25
地图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农业的发展,需要丈量土地和兴建水利工程,行政管理,通商贸易及邻国之间的战争,都促进了地图的发展。故地图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代,几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历史同样悠久。但上占代的地图的含义,绝非现今地图的定义,它近似于绘书。因此,从地图的发展来看,它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3个阶段。我国最古老的地图要算《左传》中记载的《九鼎图》。在夏禹时代用金属铸鼎,鼎上铸有山川地形和国物,后人称此鼎为鼎地图,即所传的《九鼎图》。在《尚书·洛法)}中记载,为选建洛…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掌管历史记载、典籍编纂及整理的职官和机构,其建置沿革,也经历了漫长和久远的历程。据《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商时即有太史令、内史等官掌管典籍:"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以谏桀,乃出奔如商;殷之将亡,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尚书·多士》载周公对殷民说:"惟殷先人,  相似文献   

10.
自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被人们普遍承认以来,中国的神话就被打入了另册。司马迁《史记》以黄帝为中华文明之开始时,就一方面强调“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一方面强调“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另一方面又强调“余并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词》册二页九一四收有词人名周格非者《绿头鸭》词一首。依《全宋词》体例,为周格非立小传云:格非,宣和问严州守,直龙图阁。按:查《严州图经》卷一"郡守题名"下载:周格,宣和(四)[三]年(11 22)四月十八日以奉直大夫、直龙图阁知,七年正月十四日罢。《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三六:宣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朝请大夫知严州周格直秘阁。二书都作周格。又《淳熙严州图经》记载说:"遂安军门楼,旧睦州门,宣和三年因升为节度,知州周格建。""潇洒楼在州宅正寝之北,宣和三年知州周格建。""宁顺庙,宣和二年方腊之乱,焚毁其庙,知州周格委知县叶辉重建庙。"亦明确作周格。据此,《全宋词》作周格非,  相似文献   

12.
梁元帝《芙蓉湖醮鼎图》,在陈朝姚最《续画品》和初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在近千年的传抄、刊刻中,由于脱漏、失校之类的手误,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代嘉靖以后的各种版本中,这幅《芙蓉湖醮鼎图》变成了《芙蓉蘸鼎图》,从而导致一些学者顾名思义,以讹传讹,将这幅画解读成芙蓉插鼎图,并以此作为中国早期插花史上铜鼎插花的一个重要证据。从字意上考证,"醮鼎"是指祭鼎的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通常都是以宗教和历史传说为母题,据晋谢稚所作《汾阴醮鼎图》可知,《醮鼎图》描绘的是《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汾阴祭鼎的典故。梁元帝和汉武帝有着类似身世和政治抱负,且终生热衷于筮术易,汉武帝汾阴祭鼎典故中所宣扬的"天命所归""天祚明德"契合了梁元帝的政治需要。因此,梁元帝以此为母题创作《芙蓉湖醮鼎图》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文献典籍与政治的密切关系。隋代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说: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  相似文献   

14.
东镇沂山,旧称东泰山,是沂蒙山主脉,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东镇沂山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清[光绪]《临朐县志》载:"太初三年(前102年),帝东巡海上,公玉带援黄帝故事,请武帝封东泰山,武帝亲至其下,令礼官祀之".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谢安传》卷首下各附传人名云:"……安弟万、万弟石、石兄子朗、朗弟子邈"。按:"朗弟子邈","朗"为衍字。谢朗与谢邈为同一辈份的堂兄弟,都是谢安之侄。在本卷《谢朗传》中载朗父名据;《谢邈传》载邈父名铁,永嘉太守。而《南史·谢晦传》云:晦为晋太常裒之弦孙,"裒子奕、据、安、万、铁,并著名前史"。可见朗父据与邈父铁为兄弟关系,则朗与邈同辈。《资治通鉴》卷111晋安帝隆安  相似文献   

16.
周兰 《兰台世界》2012,(25):93-94
一、时尚流行的体育运动蹴鞠又称为"蹋鞠"、"蹴球",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苏秦列传》,当时苏秦游说齐宣王时曰:"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又据汉代刘向《别录》中记载:"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太平清话》中也说:"蹋鞠始于轩后。"两汉时期,蹴鞠就已经成为民间较为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之  相似文献   

17.
在古籍中对于黄帝伐量尤有许多记载。这在出土文献中也有不少发现。李零先生在《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学人》第五辑)一文中将《鱼鼎匕》与《十大经》联系起来,使我们对于黄帝伐量尤的有关传说有了更新的认识。《鱼鼎匕》铭文云:曰:诞有昆屁,坠王鱼鼎。曰:铁哉!出游水虫。下民无知,参会尤命。薄命入羹,忽入忽出,母处其所。(铭文尽量用通行字写出。其中与本文讨论有关的字,如昆成、黄尤在铭文中分别作“烛尸”、“玄妃’之形。)其中“参蠢(量)蚊(尤)命”李零先生以为即《十大经·五政》:“黄帝于是出其钻俄,奋其戎兵,…  相似文献   

18.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19.
清代科举状元研究中,114名文状元的籍贯、地域分布等问题已基本明晰,但109名武状元的籍贯和地域分布问题仍未完全清楚。以往学者对武状元籍贯和地域分布问题的研究,多根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中的"武鼎甲考",但该书对清代武状元的记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载14名武状元籍贯;二是对一些武状元籍贯的记载不准确。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武会试录、武登科录和小金榜等档案,对《旧典备征》"武鼎甲考"中缺载和记载不准确的武状元籍贯进行考订,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状元的地域分布问题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