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五年制师范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完成体育教学的"二项基本任务"为主要依据,灵活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深刻理解"四个理念",按照师范体育目标"六个维度、两级水平",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改革和完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内容的分析、归纳,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体现在"全面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由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充分调动其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健康第一"的国家教育方针指导思想下,通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体育在今后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新思考,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可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马海涛 《精武》2012,(21):35-35,37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要求对中小学体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了切实的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教育部和货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健康第一"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将以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突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研究新课程目标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正负两面影响,研究认为: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人体的"三维健康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指出新课程目标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匹配;高校体育课程中"终身体育"教学目标并未实质性地得到落实;部分课程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等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自主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树立新的课程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技能为载体,以兴趣为核心,以培育终身锻炼为目标,适应终身化、健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营造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和特点的课程体系,对高校体育中的"三自主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高校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强身育人为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精髓。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根本,它的改革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摆脱固有的旧框框、旧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应21世纪对高级人才素质的要求,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等学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如何创新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以在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以上简称《野外课程》)的研究为突破,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和途径,真正落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落实《纲要》精神,为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也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入新世纪,全国各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都加快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步伐,形成了现在多种体育课程模式并存的现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并列型体育课程模式,二段型体育课程模式,全选型体育课程模式,俱乐部型体育课程模式.本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对比分析有利于我国大学生体育行为发展的体育课程模式,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程五方面基本目标,树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增强体质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运动技能的教学指导思想、扶植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思想和突显体育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黄健武  常青  韦艳琼 《体育科技》2011,32(4):124-128
培养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与增强身体健康的观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特征,提出大学体育教学应围绕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对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根据大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更新体育教学手段,研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西部地区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构建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出21世纪西部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周英华  冯灿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17-118,121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以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体育能力,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对贯彻新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着现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展开分析,并以长沙学院为案例,提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线上线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创想与实施,分析其不足,提出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现有的4所卫生高职院校(大专类)为调查对象,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教师、学生样本,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福建省卫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没有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的职业体能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卫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显职业特色,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5个方面全方位构建基于职业实用性的卫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开始围绕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篮球依然是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最热衷的项目之一。而篮球教学一直以来过分强调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中心,出现了学生爱打篮球不爱上篮球课的现象。因此,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从思想到方法都需要改革,使得高校的篮球运动更好的发展,并使高校竞技篮球开展得更为专业化。从普通高校竞技篮球的教学为出发点,从篮球教学的教学方法、篮球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心理以及篮球运动伤病的预防等几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是按照体育的项目特点进行分类组合而设计的一组课程内容体系。文章采用心理测试、比较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多重性。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是在“完全学分制”下结合项群理论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模式,不断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新探──体育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整个体育以及高校学校体育的迅速发展,现有的一整套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新形势,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从当前高校的实际特点出发,以着重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为最终目的,试探性地提出了符合新形势的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意识教学,旨在进一步地推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各界都在推行"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到高校公体教学中,不仅明确教学改革下体育教学的路线,更是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意义。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专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经验,首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根据高校公体教学课程的设计,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设为主要路线,才能达到高校体育公体教学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学校各项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共同促进的抓手之一。身心健康素质的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该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基于“课程思政”对体育课堂教学意义,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