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行为,交往实践是主体通过客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教育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而不是人对物的改造,更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互动。因此,教育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生产实践,而是主体间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审美教育中主动性与受动性的双向逆反互动建构关系的探讨,揭示审美教育的自由本质。文章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双向互反建构的特征,以此揭示美育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古典美学中,审美主体依存于客体,强调以“道”为根本。及至近代,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强调以“人”为根本。而到现代,审美主体和客体再度结合,但两者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互为主体性,正因如此,回归后的美学对依附性美学全面实现了质和量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客体的情况而主动创造的。教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培养是教育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教育活动中,创造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环境,以利于主体意识的成长和主体性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的形成,引导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积极的教育价值取向,以规范教育价值主体的主体性成长的方向等是教育价值创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审美体验不仅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也是一种审美主体内固有的生命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人类生物学的审美天性,也是人类对自身的物质、精神与原欲的自然需求,肯定这种意识的存在,更是对人自我的认同、对人性的尊重.这种生命意识被审美客体激活、唤醒,具有鲜明的刺激→反应性质,它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既获得身心的愉悦,又体验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阅读的审美范式分为主客二分、主体间性两种形式,主客二分审美范式适用于传统教学,将语文知识、学生主体视为与教学过程主体对立的客体;主体间性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主体和目标,将主客互动视为客体。主客二分阅读范式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和权威性,知识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关注主体对知识客体的主动性与干预性,  相似文献   

8.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9.
人的道德品质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为此 ,在学校德育中 ,我们必须促使教师转变职能 ,放弃道德灌输 ,加强价值引导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模式 ;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建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问题,学术界尚缺少研究。本文认为:创作主体的生命驱力及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向往自由的创造天性,是其互动的直接的动力来源;创作主体综合多种自身因素的自足而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及其功能,是互动趋向平衡又打破平衡并产生正面效应的内控机制;创作主体艺术思维的综合作用和多层次运动,是互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创作主体的想象、灵感、无意识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互动的具体动因。同时,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的互动无论是对创作主体自身建设、对创作的顺利完成,还是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均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管理工作的美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对周围现实的审美特性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后产生的感受。从管理活动的性质看,高校管理工作具有美的外部形态,管理工作的对象具有美的内涵,而管理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更具备了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生艺术化是生存的审美命题,是诗意的审美人生。它抛弃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了非理性的宗教意识,因而在审美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生的本真意义及自我的超越。人生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生存主体的自我澄明,其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通向人与自然、世界相统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人、社会、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在主客体关系上认识的片面性,人在对待自然时,采取了一种掠夺性的伦理价值观,导致现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因此,人类需要反思这种片面的主体性认识,构建一种新型的主客体观,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本质上是沟通认识与道德伦理的途径。审美意识既包容了科学意识的内容又不等同于科学意识 ,既包容了伦理意识的内容又不是伦理意识 ,而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是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思想自由。审美教育把理智教育和伦理教育所追求的外在目的升华为发展人的各种能力本身为目的 ,改善人的意识体系结构 ,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生态美育是在生态危机境遇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于一般美育和生态教育的独特性。积极开展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诗意栖居"。从生态美育入手,确立人们的生态审美观,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何海春 《成才之路》2020,(9):106-107
生态美育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尝试,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态审美素养。而语文课堂作为学校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采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策略开展生态美育,达到落实生态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19.
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和谐完美的发展。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美育学的理论作指导,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