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博客——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新工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主旨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师教育信息化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对教师教育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使我国教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战略的高度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为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整合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同步协调发展,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与课程融为一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正经历着一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人材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革。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围绕着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目标,如何实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几何教学整合,已成为数学教学工作者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广大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最终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挑战,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他们教与学的行为,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尽快步入教育信息化的正轨,满足时代发展对他们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分析技术的理论作用出发,探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特别是对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技术为推动力的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提出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学科微格教学训练和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微格教学视频点播评价平台和院校协作共同体多种途径,共同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为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了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阐述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发展阶段。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1.
徐磊 《中国教工》2011,(12):39-40
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水平上超前发展 新加坡教育部对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于1997年和2002年出台了两大计划MasterPlan(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规划,简称MP1,MP2)。MP1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应该不断地预测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努力。要求1999年全国教师接受MIT应用能力培训,并把它作为教师资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要求现代教师不能仅满足做一个教师匠,而要积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者、教育家,这是现代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3.
新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旨在寻找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途径和方法,换言之,就是探寻一种尊重学生差异的教育教学模式。数学教育中把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发掘学生差异的教育教学价值;倡导以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数学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差异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对策;发展差异教学能力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应是中小学教师的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联接信息化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桥梁。它对课程教学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观念上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足;对教育技术的概念也存有一些模糊认识;急需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缺乏适合教育的软件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国际化、信息化、人文化。现代教育要适应潮流,要向终身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在跨世纪的考验面前,跟上时代潮流,适应未来要求,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把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放在首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新课改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美术课程改革也在与时俱进。一、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以前的美术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很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美术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美术课还给学生,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培训需求,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度挖掘教师信息化培训现状与真实需求,基于需求分析基础之上设计开发了教师APP培训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培训、交流反馈三大模块功能,基于APP平台的培训课程与活动分线上与线下两部分,构建了教师混合培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建构主义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次重大改革。而“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它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师资培训观念和模式,旨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革新教学观念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这是近年采在我国引进的一个全新概念的培训项目。“英特尔未采教育”的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一致,为高中信息教育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教育信息化改革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结构模式的冲击,形成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教学媒体、学生和教材的四个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其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亟待解决的是教师信息化素质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顺应信息时代对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为更好的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引入信息化元素,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开创性,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