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人,当然,后人不得而知,曹雪芹大师是怎样创作这部名著的,却是有前人对曹雪芹创作的民间传说。当初题目为什么叫《石头记》的。这里有一段非常奇特希巧的事,让曹雪芹创作有了灵感。贾宝玉,通灵桥,曹雪芹,把三者联系在一起,才有了这部《红楼梦》名著。  相似文献   

2.
刘勰<通变>认为创作要因革损益,有继承有创新.这是从历时性的角度考虑创作问题即既"通"又"变".<定势>篇重点论述创作时审时度势地考虑当前文学特点趋势和作家主体的具体情况.主要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思考作文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两篇内容关系密切.刘勰这两方面思想同时贯穿于优秀作品创作始终.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佩列文的小说《昆虫的生活》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后现代作家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二者都是采用异化的创作手法,将人变成昆虫,对生活进行变形,表现了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等。另一方面,佩列文又不同于卡夫卡,二者在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此进行阐述,并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田平 《文教资料》2009,(33):17-19
《德伯家的苔丝》、《嘉莉妹妹》和《血泪打工妹》以不同的视角共同反映了农村打工女子令人辛酸的经历。叙述者客观地表现了这些国家当时不同的社会意识对创作的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了中国的相关作品创作改进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   

6.
提起蒲松龄,大家都会脱口而出说:他是《聊斋志异》的作者。但是如果再问,蒲氏还有什么别的作品没有,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诚然只要有一部《聊斋志异》,作者就已可名垂后世,千古不朽了。不过,这终究还不足以概括蒲松龄创作的全貌。举例来说,他不仅擅长文言小说创作,通俗白话创作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的。姑且不说作者归属尚有争议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  相似文献   

7.
元《曲江池》与明《绣襦记》作为同题材作品,由于受创作规律的限制表现出了作者创作意识的趋同,即人物性格与戏剧情节的相同;另外,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对作者的影响,其创作结果表现出了时代风貌的不同。由此,而形成创作意识的规律性相通与社会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和勇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此前构造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而这种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9.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最新整理和公开的巴金小说手稿《春梦》的解读文字,作者考察了巴金创作《春梦》的背景,梳理了《春梦》中的重要观念与巴金创作和思想的关系。并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该稿是研究“激流三部曲”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中能够看出巴金日后的创作趋向和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杜衡在《现代》上的创作表明他对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和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创作上没有了先前明快的调子,写作的题材也大都指向底层普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种创作转变反映了杜衡同革命文学的疏离和他在创作理念上的徘徊。  相似文献   

12.
“妙思泉涌,奔赴笔下”,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里所作的自述,同时也道出了他创作历史剧的共同现象.他的历史剧,下笔最快的要算《蔡文姬》,一九五九年二月初,只用一星期时间就写出了初稿. 然而这个写得最快的剧本恰恰是他从酝酿到写成历时最长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述说,他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卓文君》《王昭君》之后,准备接着写《蔡文姬》.由此可见,此剧的创作欲望,由现而隐,由隐复涌,前后达三十五年之久,在他的创作史上,冠于诸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以还原《史记》原始创作的动因、意向和方法为目的 ,从技巧这一阐释层面入手 ,来把握作者前创作心理及创作期心理 ,对《史记》人物的审美特质由点及面作了创作论上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两部小说《金锁记》和《怨女》,是运用同一素材创作出来的但又迥乎不同的两个故事。《怨女》的主人公银娣相比《金锁记》中的"疯狂"的曹七巧呈现出"常态化"特征,这种改写反映了张爱玲对创作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张爱玲一贯的苍凉文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羽·泉”,“羽”是陈羽凡,“泉”是胡海泉。两个热爱音乐的男孩因为创作上的合作默契而结识,因为有了相似的音乐观便开了共同的创作排练,并参加了一些Pub里的演唱。他们创作演唱的歌曲很快便以清新灵动的曲风,激情感性的演绎在北京的音乐圈内引起广泛的瞩目。有鉴于“羽·泉”的创作才华和现场表现力,滚石(中国)唱片对他们深具信心,相信假以时日,“羽·泉”必将成为国语歌坛无人出其右的超强创作组合,于是很快与之签约,并在极短的时间里推出了首张专辑《最美》。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比如《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五月的青岛》等等,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林丹的第二部小说集《花季》,体现了林丹创作的丰实蕴籍、平易清纯的风格,显示了林丹是大连地区一位较有创作实力和风格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20.
李笠翁的《曲话》,总结了宋元以来戏曲创作与演出的实践经验;独辟蹊径地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体系,在戏曲理论界独树一帜。本文较深入地探赜索谛,把握了其中的底蕴,这对当今戏剧的创作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