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2.
一、四川上古史的帏幕正在揭开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的古蜀国首领.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对四川上古史已感到一片茫然.比李白早四百年的晋代(?),写了部《华阳国志》.这是包括汉中、南中(今云、贵之地)以及巴蜀的地方史.但是,常璩在《序志》中也慨叹:巴、蜀开国的历史,“久远隐没,实多疏略.”在常璩之前,西汉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有尹贡.三国晋初有来敏、常宽、谯周、陈寿等人都写过四川地方的历史.但对古代巴、蜀的历史也是传闻异辞、被常璩  相似文献   

3.
柏濩考     
柏濩又作柏灌,最初居住在岷山,以鹳鸡为图腾或崇拜,并以之得名。柏濩族后来迁徙到达成都平原,取代蚕丛族,成为新一代蜀王,并在辗转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自己族类标志的地名,如"和夷"、"灌口"、"瞿上"等。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蜀王都曾建都瞿上,瞿上所在地可能就是三星堆。  相似文献   

4.
鱼凫王朝是古蜀最早的三大王朝中的最后一个。从诸多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温江应当是鱼凫文化的重要立足点。鱼凫王朝历时500年以上,最后被迫举族迁移,其路线大致是从温江中的都邑出发,沿岷江南下,到达川南;再顺长江东去,直至鄂西。而后的仙道文化和治水文化在温江都可作为鱼凫文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蜀王名号考     
典载蜀史语焉不详,唯蜀王名(含国号)勉强能成序列。这些名号隐含不少古蜀史实,向为学界瞩目。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求其义,则可考证出"蚕丛"即"贵异","柏濩"即"白盍(氐)","鱼凫"即"鱼巫","杜宇"即"籍田","鳖灵"即"巴虎"等,藉此可钩蜀史、蜀语之沉。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温江区鱼凫城应即鱼凫氏族群在约当虞夏之际的早期都邑,是当时成都平原上诸族群聚落分布格局圈中最显著的中心城邑,在宝墩文化后期向三星堆文化发展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居于突出的引领地位。鱼凫王朝的统治时间跨夏代后期和整个商代,直到西周初期。精心保护、梳理和开发以鱼凫文化为代表的本土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温江区域的整体品位,而且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秦蜀国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发现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史前城址,标志着蜀地城市的起源。三星堆古城是古蜀国鱼凫王朝的国都,反映出古蜀国真正意义的城市已经形成。三星堆鱼凫王都是座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城市,城市的军事防御系统具有特色,城市具有多重功能。古蜀国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充分体现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多元起源与形成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出古蜀记     
<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在《蜀道难》中吟诵的蜀国蚕丛鱼凫是十分久远之事。一梦三千年,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如同早在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一朵黄玫瑰的记忆,当你凝视上一个文明纪元的黄金面具时,你就看到了三千年前自己的面庞。  相似文献   

9.
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0.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周紫芝是南宋初年有名的诗人,有近二千首诗传世,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乐府诗。他有明确的乐府理论指导创作,从而使其乐府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当时诗人,在南宋初年诗坛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界通过传播这一角度来研究文学的颇多,但涉及到明代诙谐小说的相关研究甚少.通过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一传播的基本过程,试着来看待明代诙谐小说的传播情况,探寻明代诙谐小说与传播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奉节古老县名鱼复,历来有各种解释,有民间传说,也有专家解释,专家说法各异,有鳇鱼至此返洞庭说、免除徭役说、鱼凫巴人说、象形鱼肚说。本文根据鱼复中"腹"字变为"复",探索"腹"的含义,认为"鱼腹"县名是指这里鱼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在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中,所涉及的领域由文言小说到明清章回小说,并进一步延伸到明代诗学。研究对象虽有迁移,但基本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却一以贯之,即始终不渝地注重辨体研究,注重"了解之同情",注重阐释循环而不偏于一端。  相似文献   

15.
好太王碑重新发现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种释文,其中荣禧、金毓黻、杨伯馨对碑文缺损部分进行了补释。特别是第三面首行的文字补释,有的学者不屑一顾,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自作聪明的”、“使人受骗的”释文。根据学者们的记录及相关资料考证,我认为这三位学者的补释文字应该是有所本的,那就是亓丹山的拓本和王志修的诗文。  相似文献   

16.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问题是明清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前后研究者甚众,但以往研究论著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所用材料遗漏甚多;二是对《明史》修纂的全过程缺乏贯通和综合研究;三是万斯同到底如何修史并未落实。朱瑞强先生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的研究,成果丰厚,新近推出的《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6月),更堪称耕耘多年之力作,是一部体例严谨、资料宏富、考证精详、深具传统考据法特点的学术著作,较好地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种种缺憾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