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莒南方言有着丰富的后缀,如动词后缀"巴""乎""么""打",名词后缀"子",形容词后缀"不拉唧的""巴拉唧的",副词后缀"价""以"等,通过与普通话相对照,可以看出这些后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构词方式、表达的特殊意义等方面,也具有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湘语的小称研究——兼与相关方言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语的小称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五种类型:后附词缀型、前加准词缀型、重叠型、变调型、混合型.与相关方言比较,湘语表小称主要运用附缀型的词汇手段,少用音变型的语音手段;以后附“崽”缀及其变化形式“崽崽”、“崽唧”、“崽子”为主;前加准词缀“崽崽”、“儿儿”、“铼”等现象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湘语中的小称变调比较普遍,湖南城步新化话属于湘语娄邵片,新化话中表示小称多用后附"崽"字及其变化形式"崽崽",这两种形式表小称时多伴有小称变调。"崽"的本义是名词,指的是儿子,后泛指儿女,可以单独使用,变调之后用作名词后缀表小称,主要指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幼小、形体小,有时还附加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1]116,不能单独使用。最后,文章推测"崽"的意义演变轨迹是由实词意义开始演变成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词缀。  相似文献   

4.
加尤高山汉话名词的语缀分后缀和前缀,后缀有"子,崽、崽崽,头,娘、娘娘,婆,手,巴,佬,鬼,家,匠,师,夫,客"等,前缀有"老、阿"等。形容词语缀多为后缀,基本是双音节,且以重叠式为主,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前缀很少,一般表示程度深,包含"很"的意思。有些动词词根后加叠音后缀,具有强烈的形象色彩;这些动词多表示人的情态。量词语缀只有"子",且构词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5.
古代娄底表示"儿子"之称本用“崽”,“子”当是外方言的“舶来品”。从娄底各县市的方言语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子"缀词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形成的、以双音节为主的“子”缀词:二是现代强势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以三音节为主的“子”缀词。娄底方言“子”缀词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创造的类推原则;二是历代北方移民及其语言的渗入。  相似文献   

6.
邹妍 《现代语文》2009,(9):97-99
本文主要依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课题所调查的湖南方言中的词汇部分,讨论了"崽"后缀在湖南方言中的分布和类型,认为湖南方言中"崽"的虚化与汉语"儿"的虚化轨迹大致相同,并初步探讨了"崽"后缀的语音形式与小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英语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there+基本句型",即"THERE+BE+NP+NPL/T",其复杂结构为基本结构+扩展部分,后者且称X段,即"THERE+BE+NP+X+NPL/T",或"NPL/T+THERE+BE+NP+X",X段可为形容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或从句,充当定语修饰主语(NP)。从基本句型句到存在句的转换含三种,四至五步可成;从存在句到基本句型句的回归检验也含三种,五步即成。  相似文献   

8.
“唧”在双峰话程度特指问中充当语气词,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单用时可以拉近对话双方距离,连用时虚化为语气标记,起加强语气情绪的作用。双峰话“唧”具有词缀、结构助词、语气词、语气标记等多重功能。湘语“唧”语法化过程的起点均为词缀,但各方言的虚化程度及路径不同。引起“唧”词法层面的虚化与“崽”的喜爱、亲密等色彩义有关,句法层面的虚化与说话人的语气情绪或主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娄底方言属湘语娄邵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娄底方言中的副词与普通话比较,在表义和句法功能上有一定的差异,很有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0.
探讨嘉禾土话的语缀"子"和"崽"的构词形式和分布状况,并对"子"尾和"崽"尾的发展做了历时的推测,从语缀"子"和"崽"在嘉禾土话的漫长发展过程看,其所体现出的现行分布格局,实际上就是南北方言长期交融竞争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开封方言存在子变韵和少量"子"后缀,同时还有一些"头"后缀,个别"头"后缀词也发生变韵,部分子变韵词同时存在一种双音节读法,词缀为一个模糊的thou音节。从开封方言部分同音语素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规律来看,读为thou音节的后缀不是"头",更倾向于是方言中的"子"。  相似文献   

12.
扬州方言重叠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话相比,扬州方言有着颇具特色的重叠方式和用法。本文就扬州方言名词、量词、动词中较有特色的五种重叠式,即名词“AA子”式、量词“AAA”式、量词“一/几AA”式、动词“VVR”式、动词“VV的”式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老北京土话中除“儿”语缀外,“子”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缀形式之一。通过分析老北京土话“子”缀的构词特点和语法语义语用功能,并与老北京土话的语缀“儿”的特点及历时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用以更正和取代“六书”说的新造字法学说渐次形成,其中唐氏“三书说”之“会意”最为庞杂,难成其“类”,其造字“三个时期”的划分也不免陷入机械化。陈、裘两家的“三书说”都包含“假借”,是因为混淆了文字运用类型与文字构造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类型。裘氏提出“记号字”和“半记号字”的概念,势必使得对于字形结构的分析因人而异,因书体而异,似无必要。  相似文献   

15.
资源、全州等县的土话属于何种方言,目前尚无定论。资源、全州土话的主要特点:声母保留着完整的浊音系统,分尖团,非组字多读为重唇音,日母多念n;鼻化韵丰富,甚至鼻韵成分完全消失,假摄开三字韵母是ia,宕、江二摄字韵母一般是o(?),通摄字韵母多为a(?),梗摄韵腹是a或o,鼻辅音m、n、(?)都能自成音节;有6~8个声调,上声或未分化,或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去声一般分阴阳,有入声;基本词汇的说法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大,内部差异也比较大;名词后缀、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形式等都非常特殊。  相似文献   

16.
“正”,“正在”与“在”是现代汉语中意义相近,用法同异互参的三个时间副词,它们形成的时间以及虚化的途径不完全相同,表同时的“正”出现最早,“正在”的形成与介词“在”后的处所宾语以及出现于“正在+VP”后的之间/之时”等成分的脱落直接相关,由于时间副词“在”的出现是晚近的事,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正在”与“正”表现出更多的相通性,明清白话到现代汉语中“正在”意义与用法的变化与时间副词“在”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也体现出动态的进行与静态的持续两种时间范畴意义表达手段的功能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词汇化理论为指导,探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结论为: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形成是古汉语中两个独立因素"自"和"己"发生词汇化的结果,而类推和粘合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