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景东彝族《指路经》是一部哟殁泼(即毕摩)为亡灵在灵柩前吟诵的一种特殊经文,内容一方面涉及生前所犯罪恶以及亡灵在阴间的罪恶惩罚;另一方面又以"解结消灭"的形式讲述了为人处世、行孝尊善的崇尚道德情操。景东彝族《指路经》与各地彝区《指路经》差别较大,指引亡灵返还祖籍、反转做人只是略微提及。笔者经过田野调查分析总结,现选取景东彝族自治县龙街乡新平村最具代表性的《咽喉经》为切入点,对景东彝族《指路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指路经》是彝族葬礼上由祭司毕摩吟诵的一种经文,彝族人认为借助经文和祭司的指引,逝去的灵魂顺着自己家族的迁徙的方向,便能回到久远年代祖先共聚的地方,指路是鬼魂变为家庭或部落保护神的重要过程,也是摆脱肉身进入不死快乐世界的开始。滇缅边界木城一带彝族的《指路经》具有彝族社会共有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多地域性的特点。指路不仅传承了滇缅边界彝族的传统文化,还强化着彝族社会的血缘认同和祖先记忆,有利于扩大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指路经》是一部艺术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历史渊源、宗教文化积淀很深的经典文集,是反映祖先迁徒路线图的祭经。各地彝族《指路经》范围广泛,内容不尽一致,各有特点。选取威宁《指路经》为切入点,在理论方面用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取调查资料,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即文化人类学和文学两学科交叉对其分析,从而揭示原始宗教信仰对威宁彝族精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彝族火葬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火葬历史悠久,至今川、滇部分彝族仍然保留着火葬习俗。彝族火葬是建立在《指路经》中“万物有灵”和火是圣洁的,火具有除秽净交功能的观念基础上的,向天坟是彝族火葬台。  相似文献   

5.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彝族《劝善经》是彝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译述了道家经典劝善书之一《太上感应篇》,并结合彝族的宗教礼俗、心理情态、社会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劝说人们要行善戒恶。其中的劝善理论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区的彝文《劝善经》成书于明代,是现存木刻版较早的本子。《劝善经》通篇以道教《太上感应篇》为母题,结合彝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进行说教,其中的"解说"部分保存了大量彝族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民俗变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武定彝族纳苏布上的四方八虎图是彝族传统的民族艺术之一,它多层次地反映了彝族古老朴素的阴阳观和虎图腾崇拜,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通过调查,阐述了彝族《四方八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保护性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9.
彝族文献《孝敬父母经》借清顺治帝之口谕向世人宣讲为人为子之道,教育子女如何感恩戴德孝敬父母。彝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对当代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教育有一定的价值。《孝敬父母经》所反映出的传统彝族社会的生育观念和养老模式,也能为彝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彝文作祭经中重要的一章,作祭是彝族追悼死者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借以在阴间消除痛苦走入光明之路。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彝族作祭时亲属向死者献药时所诵的一种经,追悼亡人生前成就,死者在阴间服药后,可以免除疾病的痛苦。彝族历来就有关于"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的内容涉及彝族原始宗教的诸多方面,据此我们可以窥探有关彝族"祖先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彝族先民创造了彝文,并保留下来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彝文文献.从目前发掘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而言,有纸书、木刻印刷书、皮书、瓦书、岩书、布帛书、木牍文、竹简文、金石铭文、印玺文等多种载体形制.彝文书法是以彝文字体为基础的书法手段,既有点线粗犷、刚健、明快、流畅、简捷、生动的特点,又有结构紧密,笔锋刚柔兼有,工者相济,刚则有力,柔则似水,字体端庄、形象、洗练的特点,反映出本民族的某些性格、精神风貌和心理素质,并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学术价值,为彝文书法研究提供了艺术素材,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梅葛》是一部彝族史诗,具有史诗的韵味和彝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梅葛〉的文化学解读》集《梅葛》研究之大成,把研究的触须延伸到审美、哲学、宗教、道德、经济诸多领域,拓展了研究视野,发掘了《梅葛》的多元文化价值,从研究方法到学科领域,既突破传统,又兼容并蓄,建树卓异。  相似文献   

13.
《篆隶万象名义》一书保留了梁顾野王《玉篇》原貌 ,对于古籍整理、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是该书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人们使用 ,对书中释义方面存在的点号误用、讹误字、衍字脱字、用例穿插于义项等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篆隶万象名义》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福军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4):51-54,64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省双柏县彝族"老虎笙",是一种有关图腾崇拜的乐舞,其舞蹈动作是以彝族的虎图腾为依据的,是一种戏剧化了的图腾祭典,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保留着许多原始遗韵,是彝族文化特征的标志,体现彝族人民的生命本质特性,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对本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义”表示人的行为规范,如孟子所说,“义”是人的正路。《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义”的内容。“义”与“我”的关系密切,凡“义”必由自我作起。  相似文献   

16.
秦灭巴蜀后对巴蜀进行了积极地经略与治理,因为政苛酷,爆发了“白虎为害”的反抗斗争,它具有巴人起义、复国运动及民族斗争的多重倾向,秦行民族分化政策致“夷人射虎”,使巴人分化为白虎夷与白虎复夷,影响了其后巴人土家族白虎信仰及风俗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焦氏易林》历来被认为是西汉焦延寿的作品 ,但自明朝起便有人怀疑不是焦氏所作 ,而是东汉人崔篆所撰。本文运用详实的文献并结合《焦氏易林》文本内容 ,认定其确为焦氏作品  相似文献   

18.
《经律异相》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类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而且由于其编写时代明确,口语性强,也是中古汉语研究较为理想的语料。其异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但学界迄今也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分析其异文研究价值及其类型的成果至今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19.
滇中彝族地区的"送白虎"事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彝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这种鲜活地呈原生态般存现于彝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是生殖崇拜文化的典型。从研究"白虎"事象进入彝族文化圈可切近彝族精神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20.
黄济  于超 《教育学报》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