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公共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西方价值论研究中,公共价值一直未被足够重视而成为主流话题,公共价值却在现实中表现得异常突出。公共价值是同个体或私域价值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是公共民众(公众、民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它主要由政府或社会团体设计、开发、制造、组织、治理,提供、分配给公众进行消费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价值存在于公众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之中。公共价值具有公众性、社会层面性、大规模性、宽广性、公众参与性、非资本性和非市场性等特征。公共价值观是公共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深水区”概念的提出,标示着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增加的后改革时代,危机意识凸显了改革本身的焦虑。面对流动性的风险与挑战,教育改革需要更加坚实的理性基础与公共视野。事实上,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问题,它不是单向度理性形态的产物,而是众多公共人的共识,是公共理性的体现。公共理性把公众参与、民主程序与风险控制作为教育改革的理性基点,把扩展改革主体、优化顶层设计与明晰改革责任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由此,公共理性成为抵御教育改革风险与提升改革质量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之一是建立了一套公众参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颁布更使这一反映新公共管理特征的管理趋势制度化。作为关乎千万家庭、国家未来的教育改革,其决策方式已经落后于其他领域。教育改革如何利用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些原则,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改革的路径,使教育改革更贴近、反映民意,教育成果为民所享、造福社会,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将合理教育价值原则内化为师范生的教育价值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改进价值教育,是有效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在明确师范生合理需要的基础上确立并引导合理价值原则,运用并挖掘学科内容的价值内涵努力促进教育价值原则的内化,通过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有效教学方式的价值育人效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公共治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复制西方化的治理模式结构,并且以此为绝对标准来衡量中国公共治理水平的成熟度,教育也毫不例外。当前中国教育公共治理的理论研究正逐步凸显出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在变革着传统单一权威主体的管治方法的同时,治理的理论研究正陷入到一个符号化的超级“拟真”状态中.教育公共治理似乎被当成了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崭新产品而被学界和政界所联合推出并被公众所符码消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教育公共治理应是什么样的?这绝不是一个自明的理论问题,而应将其置于现代法理国家的视阚.在多元文明冲突的相互对话中来展开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7.
福利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体制的转型期。同一时期,世界性的公共教育改革流行病就连瑞典这样的原本是远离市场、高度集权、强化集体概念的北欧小国也概莫能外。在新自由主义等新右思想影响之下,瑞典公共教育中渐次出现了市场化、民营化、学校竞争、权力下放、扩大父母选择权以及目标导向的绩效管理等改革举措。然而,瑞典所推行的这些右转性公共教育改革的实效至今仍毁誉参半,教育公平等基本问题更是需要冷静分析。  相似文献   

8.
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其他公众群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与责任,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育直接影响着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力量的传承与发展。针对目前大学生公共外交理性认知模糊、理解程度浅显、行为自觉缺乏等诸多问题,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应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心理认同,深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共识,内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从有利于教育改革良序发展的角度出发,达成价值共识是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立足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要重视教育改革中的潜在难题——价值共识,并使之成为各类主体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具体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共治理的公共性意味着多种治理力量的共同治理,意味着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与家长参与均可以得到实现。从某些方面看,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治理改革出现了公共性的提升;而从更多的方面看,它导致了公共性的衰退。  相似文献   

11.
公共理性在大学内部制度变革中的运用在于使制度变革本身能够保障社会共同体的教育利益。制度变革所涉及到的对权利和责任的重新分配,需要在大学内部成员之间达成一致或共识。基本的价值导向、规范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价值共识的达成、大学内部成员对制度变革的参与,是公共理性在大学内部制度变革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公共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石。智利政府2017年颁布的新公共教育法揭开了其新公共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是智利教育改革史上的历史性突破。自此之后,智利先后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出台了三部教育改革法令,旨在通过新公共教育改革建立一个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公共教育体系。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在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下,为公共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并通过教育改革解决社会诸多冲突矛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智利政府主要通过设立相关教育机构、颁布配套措施、制定公共教育战略、明确教育人员职责和允许教育机构自主决策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其公共教育体系,进而不断激发公共教育体制的创新性,确保公共教育改革的连续性,凸显公共教育发展的指向性,增强公共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彰显出追求公平、提高质量、全面服务和协同合作等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公共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石。智利政府2017年颁布的新公共教育法揭开了其新公共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是智利教育改革史上的历史性突破。自此之后,智利先后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出台了三部教育改革法令,旨在通过新公共教育改革建立一个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公共教育体系。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在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下,为公共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并通过教育改革解决社会诸多冲突矛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智利政府主要通过设立相关教育机构、颁布配套措施、制定公共教育战略、明确教育人员职责和允许教育机构自主决策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其公共教育体系,进而不断激发公共教育体制的创新性,确保公共教育改革的连续性,凸显公共教育发展的指向性,增强公共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智利新公共教育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彰显出追求公平、提高质量、全面服务和协同合作等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正导致公共教育体制的重构,政府的教育职能在这场变革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科层体制,被逐步打破,学校、市场和政府正在构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市场化、民营化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体制重构中的共同特点,择校、竞争、学校自主权和凭单制构成了改革的几项主要的政策思路。在我国,近年来在公立学校改革的实践中集中地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市场化、民营化运作形式,不同程度地把公共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这些改革已经给学校的运行带来了一些初步的变化。改革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导致出现一系列经济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的社会公平问题。深入理解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复杂性,特别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分配的复杂关系,才能最终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改革决策的伦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网络公共舆论的价值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崛起为公共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载体,成为民意表达的新平台。由于网络技术的“双刃性”、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公众心理的偏差性,网络公共舆论的价值产生偏离与变异,必然给党和政府的舆论调控工作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必须在法制、管理、技术和道德等方面健全网络舆论的调控机制,加强公共舆论的引导力度,发挥公共舆论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一种超越任何利益集团的由公共价值导向的以扩大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实践。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教育是我们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公共教育的根本属性。本文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公共意识薄弱,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去公共性”的现象。为了公民社会的建构,我们的教育必须促进社会的公共善,必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受过教育的公众,即培养理性的、自由的、有德性的公民群体,这是保卫教育公共性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近35年来,有关公众历史教育的认识与反思包含了价值判断、问题反思与走出困境三个主要层次。研究者从培养国人、传承文明、认识国家前途等角度衡量公众历史教育的价值,给历史教育赋予了人文情怀和政治担当。面对历史知识传播中史实讹误、史观混乱、语言媚俗、过度追逐利润而忽视教化等问题,史学界开展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第一,树立公众历史教育的原则,更新传播手段;第二,提高公众历史教育主体的素质,培养专门人才;第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公共史学。今后,有关公众历史教育的批判仍是必要的;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在公众历史教育中要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众历史教育要为公众服务,但不能抛弃历史和教育的双重底线;史学工作者与非史学专业出身的从业者需互相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推动公众历史教育朝着繁荣、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指与私人空间相对的、以公共场所为依托的、能够为普通民众所公用共享的空间,主要可分为实体公共空间和虚拟公共空间两种类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公共空间能够构成空间依托、构筑文化载体、搭建交往平台,并为个体发展提供契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公共空间存在着人本意识缺乏、人文关怀缺失、人际交往缺位等弊端,上述这些价值未能得以有效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合理改造公共空间、科学实施思想灌输、大力加强价值引导、有效激发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实施了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出台了不少支持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运用政策科学价值分析的方法,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首先,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推进需要政府权衡各方利益关系,在公共性和选择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其次,在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都面临着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取舍,常常在这二者之间摇摆;第三,在小班化教育实施的对象上,政策决策者往往迟疑着是"为了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的纠结。由此看来,坚定决策者进一步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使多数人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政府垄断控制阶段、市场选择管理阶段之后,我国的教育管理已然走向了公共治理阶段,公众开始成为当前教育公共治理框架下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然而公众参与教育公共治理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实践中遭遇到种种参与困境。我们有必要对公众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实践予以客观化的评价与认识,并寄希望于能够从价值追求、能力提升、组织塑造、制度设计上实现对公共参与诉求的理性审视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