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p176,关于苯酚性质的实验,难度并不大,但有些实验现象的解释却并不很简单。本人翻阅了一些资料,对此作了肤浅的研究,整理成文,以供参考。一、苯酚溶解性的实验。纯净的苯酚常温下为无色针状晶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15℃时为8.2克/100克水。当温度高于68℃时,能与水互溶。因而常温下取苯酚晶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得一浑浊液体。加热溶液变为澄清。冷却则有油状物析出。加水后振荡所得浑浊液体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析出的为  相似文献   

2.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教材中,证明苯酚显弱酸性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当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往往难于出现变浑浊的现象;二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将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一、改进方法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约0.5g)的试管中加入1mL 蒸馏水,振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至浑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产生。如图1  相似文献   

3.
苯酚的熔点43?℃,密度1.071g/cm3,常温时微溶于水,高于65.9?℃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取苯酚晶体少量置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蒸馏水,振荡后得水的苯酚溶液,继续滴加蒸馏水,振荡后得浊液,此浊液是苯酚液体分散到苯酚的饱和的水溶液中后的乳浊液,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是苯酚的水溶液,下层是水的苯酚溶液,向分为两层的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得苯酚钠溶液,此时液体是均匀的,向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所得苯酚就不是固体,而是液体,要分离出生成的苯酚,就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而应该采取分液的方法.要得到纯净的苯酚,可向含水的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五氧化二磷(不能用氧化钙)吸水后蒸馏可得.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讨和推理,容易为学生理解,如再配合运算,那么,学习效果尤为显著。今以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互滴为例。 [实验]:取二支试管,一支中盛AlCl_3溶液。一支盛NaOH溶液,往盛AlCl_3溶液的甲试管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往盛NaOH溶液的乙试管中逐渐滴加AlCl_3溶液。 (现象) 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逐渐消失变澄清。乙出现少许沉淀,很快消失,继续滴加,最后出现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5.
苯酚的熔点 43℃ ,密度1 0 71g/cm3,常温时微溶于水 ,高于 6 5 9℃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取苯酚晶体少量置于洁净的试管中 ,滴加几滴蒸馏水 ,振荡后得水的苯酚溶液 ,继续滴加蒸馏水 ,振荡后得浊液 ,此浊液是苯酚液体分散到苯酚的饱和的水溶液中后的乳浊液 ,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 ,上层是苯酚的水溶液 ,下层是水的苯酚溶液 ,向分为两层的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后得苯酚钠溶液 ,此时液体是均匀的 ,向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实验所得苯酚就不是固体 ,而是液体 ,要分离出生成的苯酚 ,就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 ,而…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贵刊'97第5期上看到"蓝色会褪去吗"一文.本人认为文章得出蓝色不会褪去的结论,是因碘溶液是碘一碘化钾的混合液所致,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本人做了如下两个定性实验:实验一.向试管中加入很小一片碘晶体,然后加入2毫升四氯化碳,并振荡至碘晶体全部溶解,溶液为紫红色,再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仍为紫红色.实验说明:淀粉溶液不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很小一片碘晶体,然后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振荡至碘晶体全部溶解,溶液为蓝色,再加入2毫升四氯…  相似文献   

7.
1.将盛有3毫升蒸馏水的试管(15×150mm)直立插入盛冷水的投影水槽中,并调好焦距,向试管里加入少量苯酚晶体,振荡试管,此时,可以观察到:试管里的溶液呈浑浊状。  相似文献   

8.
苯酚能使石蕊变红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万铭 《化学教学》2002,(11):45-45
几遇这样一道题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 ,不能变红的是 :A、CH3COOH B、CO2  C、H2 S D、C6 H5OH。按编题者的意图 ,显然是应该选答案D了。因为题中四种物质的水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只有苯酚溶液的酸性是最弱的了。苯酚溶液真的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吗 ?带着疑问 ,我做了专门实验 :取两支试管 ,分别装入等体积蒸馏水 ,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苯酚晶体充分振荡 ,得室温下饱和苯酚溶液。然后向这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 3滴紫色石蕊试液 ,稍加振荡 ,即可看出明显差异 :蒸馏水中紫色无变化 ,而苯酚溶液中颜色明显变…  相似文献   

9.
给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里慢慢滴加浓溴水,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消失。再继续滴加浓溴水,并不断振荡,沉淀物逐渐增加,直至沉淀不再增加为止。白色沉淀是2,4,6-三溴苯酚。如果再给上述沉淀中加入过量的浓溴水生成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黄色沉淀。  相似文献   

10.
"蓝瓶子"实验及其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蓝瓶子”实验在 2 50mL锥形瓶中加入 2 g氢氧化钠 ,10 0mL水使之溶解 ,再加入 2 g葡萄糖。振荡溶解。滴入约10滴 0 .2 %亚甲蓝溶液 ,塞上橡皮塞。振荡瓶子使全部溶液呈蓝色。静置一会儿 ,蓝色消失。再次振荡 ,无色溶液又渐呈蓝色。放置后蓝色又消失 ,此过程可反复多  相似文献   

11.
一、提出问题 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中设计了“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的实验:在2支干燥的试管里各加入2mL乙醚,向其中1支试管加入1mL乙醇,向另1支试管中加入约1.5g苯酚,振荡。再向上述2支试管中各加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该实验试图通过金属钠分别与乙醇、苯酚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慢来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活性。我们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了多次实验,但结果均出乎意料:金属钠沉入乙醇的乙醚溶液底部,且产生较多的气泡;  相似文献   

12.
苯酚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与钠不能顺利发生反应,有的老师采用加热熔化苯酚,再加入金属钠的方法进行实验,但苯酚易被氧化,在加热时苯酚颜色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本人在教学中采取下面的方法实验,操作简单,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毫升无水乙醚,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乙醚中,可以看到钠不与乙醚发生反应。然后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振荡,这时可观察到钠在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这一实验的原理是苯酚溶解在乙醚中,使苯酚与钠的反应得以顺利进行。钠与苯酚反应…  相似文献   

13.
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三册115页[实验3—3]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可以观察到很快有白色沉淀生成。此处叙述表明白色沉淀的产生条件是要加入过量的浓溴水。在同书209页则有这样一段话:“向透明苯酚溶液里加入浓溴水,加到有白色浑浊现象出现为止。”这就是说,向苯酚溶液中加入的浓溴水,应该是适量的,不须要过量。教材前后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不统一,这有碍教学。  相似文献   

14.
[实验一]在苯酚乳浊液中滴入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所得苯酚钠溶液备用). 现象:乳浊液逐渐变澄清. 结论:苯酚有酸性.  相似文献   

15.
力是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引出结论。例如在讲授同离子效应时,为了加深对同离子效应的理解,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实验时,可用对比试验,一组在氨水中滴入酚酞指示剂,再加入氯化铵晶体,另一组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再加入氯化钠晶体,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两组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就不是靠讲解,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卤素间置换反应的教学常以两个化学实验为引子展开,具体做法如下。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实验现象见表1。表1氯水和碘化钾以及溴化钾溶液反应现象实验操作2~3ml 0.1mol/L KBr溶液2~3ml0.1mol/L KI溶液说明实验前溶液颜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滴加少量新  相似文献   

17.
在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中,浙教版《科学》九上教材中是分两次来学习完成的。第一次在书本第8页,学习稀盐酸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色;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来寻找中和反应变化的证据。第二次出现在书本第14页,在学习碱有哪些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2支分别盛有3ml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要求用酚酞试液来显示中和反应的变化证据。选用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8.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19.
关于"Fe3+和Fe2+的转化"实验:人教版《必修1》实验方案如下:在盛有2 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把上层清液倒人另一试管,再加入几滴氯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实践证明,实验效果很差:没有预期的红色出现,而是  相似文献   

20.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