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湘语邵阳话中,动词“VXVX”式重叠中的X,既可以是持续体标记,也可以是完成体标记,“VXVX”式重叠既有原生重叠,也有由句法结构和话语反复等演变而来的次生重叠,这在汉语方言中是颇有特色的。通过将湖南方言动词“VXVX”式重叠与别的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可以提出一条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在某种汉语方言中,如果存在由完成体标记X构成的“VXVX”式动词重叠,则肯定存在由持续体标记X构成的“VXVX”式动词重叠。  相似文献   

2.
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关于时体标记“了”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关于时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附着、放置”义动词“着”和表持续的“着”、表进行的“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汉语史的事实表明,“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1”以后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2”,但汉语中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同时虚化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彩虹  康健 《语文知识》2011,(4):109-110
《碧岩录》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作为禅宗极具代表性的公案评弹集,口语化程度很高。它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对我们研究当时汉语的特点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主要考察《碧岩录》中意义已经虚化的“看”字的用法,包括表示尝试的语气助词“看”和认识情态标记的“看”两种,对书中出现的例句进行穷尽式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汉语“洗澡”义动词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由“浴”来表达;晋代至唐宋主要由“洗浴”等并列式复合词和“洗涤动词 身”来表达;元代以后主要由动宾式离合词“洗浴”和“洗澡”来表达;清代至今,“洗澡”一词才最后奠定了在汉语中的主导地位,“洗浴”“洗身”等仅保留在方言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标记关联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框架内探讨汉语早期儿童“了”的习得内涵,认为事态变化标记Le2和体标记Lel都与时间意义存在标记关联:当Le2和Lel表示“过去”意义时是时间意义与事态变化意义和体意义的无标记关联,并且Le2和Lel表示“过去”意义是它们的原型意义;否则为时间意义与事态变化意义和体意义的有标记关联,并且非“过去”意义是k2和Lel的非原型意义。本文对三名汉语早期儿童使用的“了”做了穷尽性统计研究,发现:1.早期儿童习得的“了”,无论是Le2还是Lel意义都比较单纯,是各自的原型意义;2.Le2和Lel都基本表达过去时意义,这意味着早期儿童已经具备了时间知识,“了”是汉语早期儿童最早使用的时间意义标记;3.早期儿童先习得Le2,后习得Lel,说明早期儿童对时间范畴的习得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其方向由外向内,即先习得外在时间结构,后习得内在时间结构。我们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情况一方面可以验证一些普遍的语法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某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着用同一个语法标记来标记处置式和被动式的现象,这个语法标记大多来自“给予”义动词.本文首先对这种现象做分类分析,接着从不同词汇意义来源角度揭示“给予”义动词的不同词义发展路线及其语法化路径,对当前汉语方言共时平面上施受同标记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意动式和“以……为……”式在先秦典籍中都普通使用,只是先秦典籍中的意动式,在汉代注释书中,学者们大都转释为“以……为……”式.意动式和“以……为……”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古汉语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意动式,到了中古汉语中,它的部分职能让位于兼语结构,其中很大一部分功能被“以……为……”式替代.  相似文献   

8.
汉语动补式起源的时间,主要有“先秦说”、“两汉说”和“魏晋说”,汉语史界尚难定论。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土的居延汉简资料居延汉简出现了动词前带有副词的动补式,出现了“V”、“VC”紧邻的情况,出现多例进入“为…所…”被动句的动补式,传世文献稀见的“敝尽”、“折伤”、“攻得”、“击伤”,在居延汉简中都有较多例子。因此,动补式在西汉时代确已出现,并有较多的用例。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先秦私学的特点及意义。认为先秦私学的意义上主要体面以下五点:一是先秦私学使“学校”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出来;二是先秦私学极大地提高了民族的文化素质;三是先秦私学促成了“百家争鸣”,形成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罩先秦私学培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由此,知识或学术也获得了独立;五是先秦私学深刻地影响响应了当时的政治,并形成了和千年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色与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玮琦 《初中生》2015,(4):17
◆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从合拍到脱节再到合拍 先来厘清四个概念: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属于书面语.但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诸如《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也就是这么个腔调.  相似文献   

11.
频次量指动作反复次数。先秦汉语动作频次量主要由“数词+vP”形式表达,频次量对VP语义特征有着制约作用。先秦汉语中“数词+VP”表达动量的局限性和表量功能的显性化是汉语动量词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刘向的《新序》处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其语法特点是汉语语法史的重要一环。《新序》在连词搭配使用表示让步关系方面,有六种格式,有些是继承先秦时期的连词搭配格式,有些是发展出的新的搭配格式,例如“虽…犹且…”、“虽…尚…”是先秦文献并未出现的新的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口语语体中经常出现由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我”或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你”与实义动词“看”、“说”共同组成的诸如:“我看”、“你看”、“我说”、“你说”等话语标记.这些话语标记可以看作汉语中的一类构式,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这类构式经过主观化和语法化过程演变出了一些特殊的语义和用法,突出体现在其结构中的实义动词基本义逐渐虚化,很多时候无法确指出其在构式中的词汇意义,主要功能也由表达实际动作转变为更多的传达对话双方的主观态度和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4.
关中方言完成体的主要标记是“咧”.本文根据具有不同动相义[aktionsart]的动词与“咧”的搭配与限制,讨论关中方言完成体的各种体意义.瞬间/存现类动词(如“死”)与“咧”的搭配最为稳固,表示“前状的结束”和“现状的开始”同时发生,后者为语用推理义,更凸显.具有持续义动词(如“写”)与“咧”搭配后,凸显持续动作的结束,同时也有对现状产生影响的语用推理义.瞬间发生类动词(如“咳嗽”)一般排斥和“咧”连用,由于其很难产生影响现状的语用推理义.具有量变特征的状态词在关中方言以至汉语中都可以和完成体标记连用,却不能与进行体连用.“咧”兼表时和情态,但不是主要功能.“咧”和“来”具有一定的对立互补性,主要体现是是否对“现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惠东是惠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境内主要通行客家话。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主要有完成体标记词“开”、持续体标记词“稳/等/紧”和过去体标记词“过”。这些动态助词可兼作实词,“开”“稳”“等”“紧”“过”是动态助词还是实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与五华客家话相对比,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的语法功能、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仅限于“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它的兴起是汉语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有VP”句中“有”的性质对句式的成立和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它用来表示确定或者强调,应归属副词词性,甚至是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是指唐宋以后,“五四”以前的汉语。这一段时间,书面上用文言写的作品是先秦文言的继续,属于古汉语范围;另外那些比较接近口语,反映当时语言实际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近代汉语作品,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依据。如唐代敦煌变文,宋元话本、语录,金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时是不突显的范畴,而语气范畴比体范畴更突显。从语法化来看,汉语语气表达手段语气词的语法化既早于体标记,程度也高于体标记。从系统性来看,汉语中既存在系统的体范畴,也存在系统的语气范畴。从遍布性来看,语气标记也比体标记使用得要广。从强制性来看,汉语语气标记的使用也不亚于体标记。  相似文献   

19.
与英语中的“复合宾语”相对应的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兼语式”。在汉语语法著作中,“兼语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兼语式”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特殊句式的内涵等。在汉语中,这种句式古亦有之。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存在。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但对于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开始较晚,直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者才以对西洋语法介绍、比照中,提出这种句式并加以研究。早在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提出了“递系式”的理论。他把递系式定义为:“凡句中包含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我们把他叫做递系式,取‘递相联系’之意”。在此之前,语法学界一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的体压制近年来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Michaelis[1]建立的构式分析框架颇有说服力。汉语中的体压制现象能否从该角度给予解释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借鉴这一构式框架,收集一定的语料发现汉语中现实体的压制机制为体标记,有时与频度副词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