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2.
浓度问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较难的一类问题。在初级中学课本《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和第二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浓度应用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1)“稀释”问题,如第一册第154页练习2,(2)“加浓”同题,如第一册第154页练习3,(3)“浓缩”问题,(4)“配制”问题,如第二册第28页例4。可见,浓度问题应用题类型较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难以抓住规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使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第二册)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处问题。一、笔误在《物理》第二册(必修)第八页倒数第二行带点的字:“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其中“和体积”三个字下面忘记加点,变成了“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再如第32页图11—20氧气分子的速率公布图例说明中有:“蓝柱的高度表是在0℃时的速率在相应数值范围内的分子数所占的百分比”这句话,而在图中所用的不是蓝柱,而是用红柱来表示,以上两处是否为笔误,抑或印刷错误,不得而知。二、重复修辞在《物理》第二册(必修)第16页练习六的第(3)题…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5.
在新编《几何》第一、二册中,研究顶角为三十六度的等腰三角形的例题、习题先后五次出现,(1.《几何》第一册第85页第2题; 2.《几何》第一册第116页第1题中的第①小题;3.《几何》第二册第39页第12题;4.《几何》第二册第138页“作正十、五边形”,5.《几何》第二册第146页第14题)。这些例、习题在初二、初三年级先后相继出现,其目的要求当然不同,然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却又构成了有机的知识“链”。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将知识“链”再织成知识“网”,这也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句中“故国”作何解释,说法不一。有的解为“即赤壁古战场”,此句是“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时环境里……”(沈祖棻《宋词赏析》72页);有的笼统地解为“古代”,把这句说成是“上面的想象把自己带到古代去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三分册第1476页)。《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把“故国神游”解为“神游于故国”,并说“这是想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出土文书》载有两件族谱:一件出于1973年发掘的阿斯塔那113号墓,释文本第3册定名为《高昌某氏残谱》(63至64页),图文对照本第1册改名为《某氏残族谱》(333页);一件出于1966年发掘的阿斯塔那50号墓,释文本第3册定名为《某氏族谱》(179至184页),图文对照本第1册承袭不改(382至384页)。关于前一件族谱,笔者曾经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17,(第4)
正(一)人名与书名问题《敦煌研究》第25页“宫治照”(宫治昭)(1);第65、69页“陶毂”(陶榖);第98页“《吐鲁番出土文书》(二)”(“二”当作“贰”,《吐鲁番出土文书》有两种,一种是录文本,32开,编号一至十册;一种是图文本,8开,编号壹至肆册)。(二)引用文献的时间问题《敦煌研究》第20页“公元131年西秦灭亡  相似文献   

9.
<正>(一)人名与书名问题《敦煌研究》第25页“宫治照”(宫治昭)(1);第65、69页“陶毂”(陶榖);第98页“《吐鲁番出土文书》(二)”(“二”当作“贰”,《吐鲁番出土文书》有两种,一种是录文本,32开,编号一至十册;一种是图文本,8开,编号壹至肆册)。(二)引用文献的时间问题《敦煌研究》第20页“公元131年西秦灭亡  相似文献   

10.
新订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第104页倒数第1行、第105页第1行,有下面这样一句话: ……(如胡乔木的《痛惜之余的愿望》、马南邨的“杂文四则”) 第114页第13行,有下面这样一句话: ……(它与《杂文四则》中“不求甚解”的意思有何区别?) 以上两句话,同样都引用到《杂文四则》,为何前者用引号,后者用书名号? 前一句中的引号,无非是为了表明“杂文四则”,本不是《燕山夜话》中原有的篇  相似文献   

11.
常见将“偶尔”写作“偶而”的现象。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136页注“间或一轮”为“偶而转动一下”, 《语文报》高中版第93期《“偶然”与“偶而”》则更是通篇写作“偶而”。  相似文献   

12.
今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新编中学语文课本,较之原统编教材进步很大,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将更其方便和实用。不过,可能由于编写的仓促,便也不无瑕疵。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词语注译欠考虑之处,现略举数点,以供再版修订时参考。 1.课本第335页《殽之战》注释⑧:“[妇人暂而免诸国]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妇人,指文嬴。暂,一下子。免,赦免、释放。”对课文中的“暂”,清末章炳麟先生在征引了历代学者对“暂”的使用和训释情况后,认为“此暂亦诈也。文嬴言皆诈语也。”(引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传注》第一册第499页)而当代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中对该句的译文则是:“妇人在匆忙之间从朝廷里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陈胜起义所建政权的名称,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陈胜果断地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遂被推为楚王,国号‘张楚’”(刘泽华等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第286页)有的认为“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三路攻秦”(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00页),这两种看法,无论那一种都是值得商榷的。据《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即陈胜)。《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秋,陈胜等起(?),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这里的  相似文献   

14.
“为”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泛义动词,它的义项应如何归纳、表述、举例,迄今为止未见有专门而深刻的研究。《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汉大》)以释义详富为任,第六册1105页,“为”(wéi)的实词义共有三十项,绝大多数是动词义。笔者认为这也并非精细深入研究而成,基本上是将古代辞书和古注以及今人、读古文易有的随文释义简作汇集而成。随文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16.
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233;”。而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的注音为“xi&;#225;”。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本初中第六册第32页上讲函数y=ax~2的性质第(4)点时说:“当|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小;当|a|越小,抛物线开口越大。”而在高中《数学》课本第2册第137页上讲双曲线性质时又说:“双曲线离心率越大,它的开口就越开阔。”这两个“开口”的意义究竟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4期刊登了孟宪果老师的文章《一个命题,两种观点》,文中的一个命题指“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两种观点指“有的老师认为是正确的,有的老师认为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1页告诉我们: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  相似文献   

19.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20.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第171页上和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高中第三册第362页上都明确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句是《谋攻》一文的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