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本科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不是简单的"3+1",也不是应用本科的"转型",而是"全职业化"过程的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训基地以突显工学结合的高职本科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2.
高职本科层次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教育层次,其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文章从专业建设内涵出发,以有利于实现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点,从有利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有利于建成"专家能手型"师资队伍、有利于建成高层次实训体系和综合性实训基地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独立举办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是契合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教育战略。"高职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亟待解决之命题。基于职业带人才分类理论和我国高职本科办学实践经验,文章提出高职本科教育内涵的四重逻辑,即高职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是具有职业属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跨界生成的教育,是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教育。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解读"高职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探究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现场工程师做出技能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职业能力培养预期。  相似文献   

4.
开设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是满足社会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市场营销高职本科填补了市场营销人才职业教育体系的断层。文章提出培养"懂技术、会营销、知管理"的本科层次复合型营销技术应用人才,并对市场营销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5.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是理性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国外称之为"技术大学"的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亟待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层次.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残缺不全",虽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两大类型,但缺少高职本科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虽有中等、高等(专科)以及专业学位教育(职业性的硕士、博士)层次,但也是高职本科教育缺失.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社会人才分类及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向高职本科转型,加强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既符合社会、教育和院校自身发展的多重需要,又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新的教育层次。文章分析了构建本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和依据,提出了我国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8.
"本科插班生"考试虽然为部分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也造成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形象被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断裂、职教规模隐性萎缩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教育教育政策与学生的升学需求之间、单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之间、学历层次与学位结构之间脱节的深层次矛盾。抓住这些主要矛盾,调整"本科插班生"考试政策、发展高职本科、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插班生考试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现代意义的本科教育形成于清末民初,是教育层次位列高职(专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层级特征。属性理论可以分为"单一说"与"复合说",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力培养的"动态的过程"。建立"基础类能力""拓展类能力""提升类能力""卓越类能力"等本科人才四级能力分类框架,有助于构建本科多元化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76-177
教育部中长期规划的现代教育体系要求"探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教理念的创新和应用型本科学制的构建及可行性分析上,文章主要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阐述在高职院校的省示范特色专业中开设应用型本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供开展此研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相当于普通本科教育 ,在人才培养特性上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工程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采取各种措施 ,如建立专业学位制度等 ,积极发展本科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地方职业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在探索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时存在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人才培养范式偏离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研究动能不足、职教本科建设的本质理解模糊等问题。地方高职院校应当厘清发展职教本科的逻辑起点,凝聚共识,坚持技术人才培养总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值赋能,创立职业教育研究品牌;稳步推进,把握职教本科建设的根本之意,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区域发展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高职本科专业,是推进高职层次上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大学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以"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制定本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考虑的相关因素,并对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类型。文章在阐释"科学"、"工程"、"技术"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探讨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得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既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主要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而我国高职教育目前主要局限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尚处于试办阶段,如何办好高职本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高职本科应更加突出人才的技术应用性,更好地为岗位群或跨岗位服务,将培养重点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施一所本科院校只对应一所高职院校的联合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本科大学和高职院校各自的优势,加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中的高职教育不应为了所谓的姓"高"还是姓"职"而困惑,更不应在改革中为了保持所谓的"职业性"而不敢有所突破.事实上,高职教育既无可能纯粹地姓"职",也无必要贴上"职业性"标签,因此,也无需过于强调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另外,高职教育不应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单纯将高职教育理解为专科层次的教育显然缺乏科学性,事实上,有些应用性本科教育也可以是高职教育,而有些职业性不明显的专科层次的教育可以不是高职教育.总之,应将高职教育完全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在国家宏观分类指导框架内,任其自由发展,而不是画地为牢,实行身份管理,造成事实上的高等教育"双轨制".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当前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主要有三种基本路径:新建高职本科院校、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本科和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的高职转型是最为理想的路径选择。要积极促进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合理衔接,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向高职转型,使区域内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层次与素质结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由高职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的同质性、服务定位的区域性和共生性、学历层次定位的承接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差异性等方面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缺乏有效衔接,需要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快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政、行、企、校"的深层次合作,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需要。界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对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和现实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