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秦文 《山东教育》2005,(28):62-63
笔者曾听过不少公开课,听得多了,便感觉到有些公开课虽然表面新颖,但本质上和新课改的理念不符,如果这样的公开课被听课教师模仿,像病毒一样流行开来的话,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准备“杀毒软件”,将所谓的“公开课”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红兵的来信镇西:  今天来信,想着重谈谈公开课这个话题。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公开课。现在,我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公开课 (包括观摩课、示范课等等 )。  我以为此类课应该分级,一级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的流行方式,反复备课,反复试教,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修改意见,最后上台表演。这一系列反复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掌握规范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  另一级是已经工作过好几年的教师,则绝对不能采用上述形…  相似文献   

3.
笔曾听过不少公开课,听得多了,便感觉到有些公开课虽然表面新颖,但本质上和新课改的理念不符。如果这样的公开课被听课教师模仿,像病毒一样流行开来的话,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准备“杀毒软件”,将所谓的“公开课”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在区“双优”展示活动中,我上了一节高一年级“函数的应用”的公开课.从课前设计、课堂气氛,到课后反馈,我觉得收获不少.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接踵而至,我有幸听了不少这样的公开课。公开课的新理念、创新意识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受益的同时也发现目前语文公开课存在的四种通病:  相似文献   

6.
李继东 《今日教育》2007,(2S):58-58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  相似文献   

7.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  相似文献   

8.
子瑜 《教育文汇》2013,(8):38-38
听了不少公开课,经常发现一些老师在响起下课铃后,还有最后的一两个环节任务没有完成。我有些不解,曾问过几位老师为什么。他们说,一节课仅有45分钟,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占了不少时间,哪能将预设内容讲完呀!我一听更困惑了,按说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时间会更宽裕呀!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眼里,能上公开课的几乎都是能人。公开课是教师综合素质集中亮相的考场: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有往众目睽睽之下镇定自若之功等等。这些都是我的软肋。所以,以前一谈到公开课,我就有“爱之深,恨之切”的感觉。为此,我无奈过、困惑过,但最终我作出了选择:善待公开课,亲近公开课,把公开课当书读。  相似文献   

10.
我最近在高一开了一节《数据建模》的公开课,从课前准备到上课的学生的反馈,我觉得收获不少.  相似文献   

11.
听了许多公开课,除了学到不少“真经”之外,总觉得有一些东西噎在喉里,不吐不快,那就是公开课上一些老师的情感虚饰。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变味的公开课》,文章结尾处我是这样写的:笔者斗胆放言,当若干年后,中国教育臻于完善成熟之时,也是公开课的地位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之时。其实,当时不过是意气之言,没怎么多想。现在细细想来,还确乎如此。这一二年来,各类公开课活动.虽然依旧是热闹不衰,但其声势及影响面还是比前几年小了不少。就像是“超女现象”,狂热之后,一定会归于平淡和理智。试想,倘若再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看来真的要逐渐消失了。也许有人会有异议,咱们先莫争辩,先听我细细说来。  相似文献   

13.
话说公开课     
我一直对公开课十分虔诚和敬重,每遇公开课,我都会尽力争取去听。但是近几年,我发现公开课在逐渐变味。  相似文献   

14.
平时听了本地不少老师的公开课,前几年乘参加福建省首届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之机,有幸观摩了省内外一些语文名家或新秀的公开课,收益多多,但一些疑惑却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反对有之,拥护也不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冷静审视。从教学实践来看,公开课由于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使公开课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有些人在公开课评比中屡屡有所斩获,可实际的教学并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公开课分散了教师精力,影响了正常教学。有些公开课的教学,教师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打动评委,让评委感兴趣,给评委留下好印象,完全把课堂的另一主角——学生置于脑后。  相似文献   

16.
张开平 《成才之路》2012,(22):31-31
正公开课怎么上,怎样的公开课才是完美的呢?从教以来,笔者上过公开课,听过公开课,评过公开课,也组织研讨过公开课。我对中学语文公开课有自己的看法,现将这些想法罗列如下,以供探讨。一、授课教师应信心十足有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时,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十分紧张。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当然,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同行,他们中有的不乏教学中的高手,或有分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7.
<正>创新,对不起。今天你又没有来学校。这件事情,我想我是有责任的。发自内心的愧疚让我现在一想起对你、对全班学生造成的伤害,如坐针毡。一众所周知,当教师的肯定不能绕开的一个词就是“公开课”。哪个年龄段的教师上公开课或者被上公开课的概率大呢?大多都是“新人”“年轻人”。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讲台上站了十几个春秋,但是由于新到一个单位,依然要上公开课。对于公开课,我是从来不畏惧的,十来年的磨炼让我明白:公开课是对自己的一种锤炼、一种成长、一种促进。  相似文献   

18.
每每上完一次公开课,学生们都急着想知道听课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以前,我还在心里暗自发笑:学生怎么这么无知,公开课主要是看我上课的水平,听课老师怎么会管你们学生的表现。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好奇心,我总是大加表扬一番。确实,公开课上,学生也总比平时更认真,发言也更积极。这学期我又开了一节公开课。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望着同学们那微笑而又满含期待的表情,仿佛在问我:“老师,我们表现得好吗?”顿时,我一下子明白过来——无知的不是学生,而是我自己。以往上公开课,我太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了。这个问题该怎么提出,那…  相似文献   

19.
刘帅 《课外阅读》2011,(5):172-173
在2010年的12月9日,我参加了大连市优质课大赛。这是我工作两年多以来第一次上全市的公开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与提升的机会,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从这次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让我品尝着课堂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与思考。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滕衍平 《湖北教育》2004,(21):20-20
老师们常说,公开课好看,但学不来,羡慕,但望尘莫及。公开课距离我们太远了,不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我认为,公开课必须与老师们零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