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36届男篮欧锦赛八强球队后卫队员得分及进攻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强球队后卫队员以突破及空位投篮为主要得分手段,得分区域广、方式多样;半场进攻运用大量掩护、突破分球、快速的人、球转移带动整体进攻,表现出三种战术范型。  相似文献   

2.
夏强 《青海体育科技》2002,30(2):9-10,12
后卫不仅是球队的组织者,更是担负本队的进攻和防守重任,世界强队的后卫不仅有超强的个人进攻能力,还有个人防守能力。后卫的得分能力与防守能力已经成为世界蓝球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从“飞人”乔丹以得分后卫的身份打遍天下无敌手以后,得分后卫就成了NBA球队最兴旺的位置,许多主打前锋或中锋的球队,纷纷寻找1.90米至2.00米间的得分后卫作为攻城掠地的主力大  相似文献   

4.
以第十五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得分后卫技术统计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得分后卫定义为理想身高在192cm-197cm之间,年龄在23-26、29-32之间达最佳竞技状态期;有极强的外围进攻、造犯规得分能力和抢断防守能力。优秀得分后卫与组织后卫相比得分能力、进攻篮板明显高于组织后卫,进攻更具攻击性;在配合进攻能力方面,得分后卫低于组织后卫。美洲得分后卫个人得分能力最强,欧洲以外线进攻为主,美洲与非洲以内线进攻为主,亚洲及澳洲得分攻击性差,罚球得分低;亚洲攻守的绩效最低,美洲攻防绩效最高。与世界优秀得分后卫、国际球员得分后卫相比,中国得分后卫在得分方面以外线进攻为主,得分的攻击性差,防守攻击性低。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我们遇到许多队都使用2—3区域联防及其变化(如半场紧逼或场角夹击),迫使我们提出了多套区域进攻战术。任何有效的区域进攻都应当利用传球和队员的跑动来打乱对方的防守,并使进攻队员插入到防守空档。我们提出的1—3—1区域进攻成攻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论你的队员身高如何,在和任何球队比赛时,这种进攻战术都可以很好地组织起内线和外围的进攻。  相似文献   

6.
第16届男篮世锦赛在土耳其举办,充分展示了世界篮坛技战术的发展和变化。三分投篮技术已经由高难技术向普通技术转化,八强主要强队每个队均具有1~3名场均三分投篮命中率在45%的外线队员。世界优秀后卫助攻多、失误少,同时具有较强的得分能力。兼具组织能力和得分能力的"双能卫"将是今后后卫培养的主要方向。中锋已由传统意义上的内线强攻,逐渐增加拉到外线策应、转移球,以承担球队进攻组织枢纽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在甲A赛场上,我们大部分后卫队员是“铁路警察”,很少“越轨”突前助攻,好像组织进攻和破门得分是前卫、前锋的“专利”,而防守才是自己的“专职”。在足球比赛中,从组织进攻到最后的破门得分是整个球队的任务,谁有机会谁就往前冲。所以后卫的这种“忠于职守”就跟...  相似文献   

8.
运用观察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2001—2009年国际足联联合会杯64场比赛168个进球进行分析,对进球的相关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下半场的进球率差距日趋减小;前锋仍然是球队主要的得分队员,后卫队员的得分率有所提高;罚球区是主要的得分区域,其次是球门区,罚球区外的进球率有所下降;运动战进球率最高,尤其是中路发起的进攻产生的进球率呈上升的趋势,任意球得分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运用1—2—2移动进攻法来进攻具有二点最有效的理由:1.队员能获得较高的投兰命中率。2.它能调动防守者移动,迫使防守者在位置上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10.
在我担任篮球教练员的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可以强攻篮下的高个子队员,故我的球队历来注重后卫进攻。我们已发现下述进攻战术对缺乏高个子的球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该进攻战术是基于根据人盯人防守中出现的问题来制定的,它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11.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进攻区域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男子篮球队在第29届奥运会上进攻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锋、前锋、后卫3个位置运动员的得分与世界一流球队相比极不均衡,后卫位置差距特别明显(P<0.01);中锋运动员篮下区域攻击无明显优势,前锋运动员进攻区域分布为近投少远投多,后卫、前锋运动员篮下近距离得分和突破能力较弱,以中、远投篮为主要得分方式;中国男子篮球队快攻、助攻技术指标与世界强队相比差异显著(P<0.05).为尽快缩小与欧美强队之间的差距,中国队必须坚持"强对抗、快速度、高强度、重力量"的训练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化训练,努力改善进攻区域不平衡以及对抗能力较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一般我们在看高中联赛或是像NCAA大学篮球联赛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印象:控球后卫往往是球队里最会得分的那个人。当然不是每个球队都是如此,但是你会有这种印象,却也是对的。照道理说,控球后卫应该以传球、组织、助攻为主,但当一个控球后卫跟队友抢球投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情况算好吗?事实上,就我个人的篮球观里,如果我是一支球队的教练,我会对控球后卫的攻击力相当注重。特别是层级越低、阵容越不全的球队,特别是学生球队,控球后卫更加重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方法对第16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前四强球队的前锋、中锋和后卫的18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队与前四强球队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结果表明:在中锋位置上,中国队员身高相对要高,年龄相对偏小,投篮命中率低;在前锋位置上,中国队员年龄小,主要依靠前锋得分,场均投篮次数、助攻次数偏少,命中率低和失误较多;在后卫位置上,中国队投篮出手次数、抢进攻篮板球、抢断、助攻都较少且失误多,各项基本技术指标不及前四强,后卫仍是中国队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4.
篮球比赛中各位置得分情况对比赛结果排名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据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CBA参赛球队得分结构与球队成绩排名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比赛结果排名跟各位置得分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相关性大小依次是后卫、前锋、中锋;中锋和前锋之间得分具有强负相关性;比赛结果排名与后卫的2分球得分有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从近几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统计数据看,比分在逐届下降,反映各球队对防守技术战术更为重视,防守能力得到加强,而进攻技战术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如何提高球队和球员的得分能力,解决后卫队员明显存在得分、助攻能力差的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就加强队员的攻击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基本思路是采用案例训练法和4对5训练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对第26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与其他参赛队后卫队员在比赛中的得分、篮板球、助攻等进攻能力,结果发现:中国后卫队员在场均得分方面与参赛队后卫队员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罚球次数远低于其他参赛对手;篮板、助攻数都高于其他参赛后卫队员;中国男篮替补后卫与主力后卫之间的能力差距明显。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加强进攻的侵略性及突破造犯规能力,积极拼抢篮板球和在以后的篮球训练中要注重对后卫队员全面性技术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篮球》2001,(9)
得分后卫这个词来自于英文的“shooting guard”,直译为“投篮后卫”,也有人称之为攻击后卫。 得分后卫的首要任务是得分,在这种意义上它类似于小前锋,但它又比小前锋多了一项功能,那就是担任后卫的控制和分球工作。因此,我把一些既能得分、又擅组织进攻的后卫称为“双能卫”。在今天的NBA里,双能卫大行其道,像网队的马布里、超音速队的佩顿,太阳队的基德和本文所述的艾弗森等等,都是这个模式的球员。说到这里我想起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中国男篮,我认为他们失利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前八强队伍的核心后卫在进攻中技术的运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前八强队伍的核心后卫得分手段丰富;控球时间比较长;能够抓住战机组织有效的进攻;将突破作为主要的进攻方式,能够合理的利用突破技术直接得分、造成对方犯规或者突破后助攻传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法、专家访谈法、数据分析法、视频分析法等方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篮球八强比赛进行数据视频分析,并对后卫控制球、支配球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将八强主力后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当今优秀后卫在技术能力和身体素质能力方面上均体现出更住全面的特点,技术方面运用更为合理,攻击性更加均衡、对比赛掌控能力更加稳定。中国队的后卫在控制球上跟其他国家相比,在推进时间和控制球时间上要多于其他七支球队,制约进攻效率。中国队主力后卫在总传球数争助攻数上成功率较低,投篮命中率低于其他七支球队。传球次数少、助攻次数少、投篮命中率低、直接影响后卫队员的进攻效果,也直接体现后卫队员在比赛中掌控局势的能力,综合分析中国队后卫队员在控制球和支配球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以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篮后卫队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及其比赛技术统计数据作为资料,分析世界女篮后卫身体形态和技术特征.主要结论:世界优秀女篮后卫队员身高主要集中在175cm~179cm之间,托克指数美、非、欧洲较高,亚洲最低;后卫的技术特征归类为:助攻代表后卫的核心特征,抢断和外线进攻能力为后卫的基本特征,罚球与中距离进攻能力为后卫的一般特征,篮板球和盖帽为后卫的扩展特征;组织后卫与得分后卫的主要差别在于得分能力方面,表现在两者的2分试投次数与命中次数、3分试投次数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