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系统。为建构生态城,必须建构一种生态伦理学。建设生态文明,要靠三个支撑点: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生态伦理。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环境保护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4.
安娜 《培训与研究》2009,26(4):46-48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阐述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流派以及在哲学和实践上困境,着重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各流派对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点,提醒人们对日益忽略的女性原则给予重视,重新审视传统的世界观,站在自然和女性的角度建立一个更为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新社会。  相似文献   

5.
简议生态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阐述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流派以及在哲学和实践上困境,着重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各流派对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点,提醒人们对日益忽略的女性原则给予重视,重新审视传统的世界观,站在自然和女性的角度建立一个更为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新社会。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中,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设计和生态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它们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与女性相互结合的角度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与女性问题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把两者以及诸多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缓解环境问题对社会所造成的压力.生态女性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通过探讨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揭示了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象征的和政治的关联,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它要求人们推翻统治自然和女性的逻辑框架,它还要求推翻一切与此相联系的压迫性概念框架,寻求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从对自然的尊重出发,主张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在与自然的诸多关系中,"天人合一"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具有生态意识和现实干预性,展现了人和自然关系,反映出了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伦理、道德甚至文明的现实.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对人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的指引下,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误区,以生态城市为内容的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正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一、何谓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它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本质上属于一个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的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城市,它地处江西省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整个城市静卧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它就是新余市。德育在这样的绿色浸润中生发,必然形成独具魅力的气质和风采。近年来,新余市教育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为引领,从生态学的角度优化配置课堂、校园、社团、家庭和社会的潜在德育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德育"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邯郸磁州窑诗词蕴含博大的生态体验,其表征直指人类终极关怀。磁州窑装饰艺术在展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中,表达出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相处的生态特征。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从生态叙事、生态意境两方面阐释磁州窑装饰艺术的特色,主要从诗词、书法及绘画展示磁州窑文化蕴涵的和谐与中和之美、敬畏与禅境之美,以期拓展与创新磁州窑诗词研究的新领域,呼唤人们关注自然,彰显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磁州窑装饰艺术体现了强烈的生态绿色意识,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的今天,研究磁州窑装饰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说的缺陷所作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人"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性,提出了"生态经济人"就是追求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自然的利益和人的利益,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主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哲学思想注重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讲求无为的思想,崇尚人们尊敬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无疑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自然价值"的讨论形成的自然价值论是人类对于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深度反思的一个成果。它是一种超越于传统工具理性而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并从本体上对自然进行价值的重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然价值论内蕴了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只有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才能突破那种独断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自然的本真价值。也正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价值论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种种处理和想象,为人类准确认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导引下,我们应该反躬自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建设人文生态,逐步确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谐包容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人类诗意栖居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而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由良性人文生态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复归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是一个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它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唤醒人类在功利主义驱动下甘为工具的麻木的意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当下与未来人类绝对主流的聚居模式。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上,从古代美好的城市梦想,到现代恐怖的城市梦魇,城市的危机让人感动迷惑也引人反省。理想的城市是人们追寻的终极目标,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人们的设想与探索。用整生论生态美学观照城市,揭示传统城市对单一价值的追求和城市与自然的疏离是城市出现危机的根源,而真、善、美价值的整一与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整一而实现的整体价值与城市和自然的融合是理想城市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实现生态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不能实现生态和谐,需要政策和制度推动,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整体利益观。通过思想的力量,形成共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要真正树立起整体利益的观念,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的对待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存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