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秀珍 《现代教学》2011,(7):117-117
本文中的“三课”指课堂、课题、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教学共同的目标。几年来,我校生命科学学科组立足课堂进行教学探索,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拓宽教学时空,培植校本课程,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课堂、课题、课程“三课”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五课”的界定“五课”指设计一堂课、说好这堂课、上好这堂课、反思这堂课、评析这堂课。二、五课”活动的基本设想“五课”活动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把学校视为研究基地的校本研究活动。其形式主要是指教师本人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对话”;研究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发展的自我觉醒、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达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目标。三、五课”活动的操作方法“五课”活动是采用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行…  相似文献   

3.
张虎奎 《甘肃教育》2008,(16):16-16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形成方案——依据方案行动——反思总结形成成果”的基本流程,围绕中心问题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实问题展开行动,获得真实发现的服务于本职工作的实践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师的教学品位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现象,教学时间效益不明显。融合时间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构建“十时五度五点”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树立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观念,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运用“十时五度五点”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要精准把握“十时”、努力提高“五度”、有效运用“五点”,实现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最大化,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能,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五课”教研,是指中职化学教师在“五课”即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中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两课”评比,是指在“五课”的基础上,由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织开展的“示范课”与“研究课”评比活动。中职化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是指中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程的认识、设计、实践和反思能力等。“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是提升化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基石。目前,职业教育专家以“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为题材撰写的论文,大都是针对教师内在发展需求的动力机制而展开的,而且也仅局限于方法和途径层面的描述,从“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与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角度论述的较少。本文的研究以沛县中专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借助“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平台,引导化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潜心研究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实施能力,从而提高中职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目前广大老师把向一堂课要质量做为研究的课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则就此范围内不易引起注意的“候课”与“踏点”小议一下。所谓“候课”顾明思义,指任课老师提前三、五分钟来到教室等候上课。而把上课铃响了,老师才夹着教案匆匆踏进课堂的现象俗称之为“踏点”。候课与踏点是教员拉开一  相似文献   

7.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网络新授课教学研究迫在眉睫。文章基于“学习即研究”的观点,以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苏e优课”中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课为例,探索在高中物理网络课教学中凸显学生研究者地位、推进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激发学生研究热情、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和水平的策略,以求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一.课型的构建背景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说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活动课题研究的出现,引起了多少人的青睐,许多教师孜孜以求。去探索、去研究。同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它的新颖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将编写的授课计划由静态文字表达的内容,通过动态口语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个人创见有序地表达出来。所以说,“说课”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是教师业务水平的全面开发、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演绎。那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将“说课”把握在点子上呢?  相似文献   

10.
物理新教材中增加了“课题研究”内容,按新大纲规定,我们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课,意在探索“课题研究”的教学方法。 1 开展活动的情况我们教研组在2001年的新高一年级的3个  相似文献   

11.
在开展高师“数学学科新课改通识教育”课程首轮试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一个“以问题探究形式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以师生合作研究形式分析新教材,以典型课例教研形式体验新教法,以观摩学习形式提升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教学新模式,同时提出高师“中数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应该扎根课堂。用研究的方式来上课,用上课的方式来做研究,将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无论是课题还是课堂,都是为了“人”的成长,都要让“人”在“课”的正中央。从课题到课堂,组块教学实现了三重转化:“做得到”,用课例验证,从课题假设到行动研究的转化;“用得了”,一课三磨,从行动研究到研究范式的转化;“走得远”:为言语智能而教,从研究范式到教学主张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徐洁 《中学教育》2008,(1):45-48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包括选题、搜集资料、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表达研究成果五部分。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克服中小学教育科研“假、大、空”不良现象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魏明坤 《考试周刊》2009,(40):210-211
《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是我校“十一·五”期间承担的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是参照现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结合师范院校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合理指导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完成《九年自义务教育大纲》中针对写字课教学的总要求开展的专题性课题研究。本课题组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高师数学课程《数学方法论》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式协作学习”教学实验尝试,初步探索出一条“老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信息、协同研究发现新知规律”的教学新模式,并从教学典型课例的分析中引发出对高师数学课程的课堂教法改革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要做好微型课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放大“点”,深研究。放大“点”即虽然微型课题的切入点小,但研究者的着眼面要大。深研究是指研究者需要选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戴虎 《教师》2014,(16):100-100
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促进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甘肃省张掖市第三中学大力倡导实施"三步五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实验。其中五种课型是指新知探索课、实验探究课、习题训练课、知识梳理课、测试讲评课。而新知探索课是物理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实用的课型之一,是我们物理教师应研究、探索、实施的重要课型。  相似文献   

18.
“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最先倡导的。2004年秋季,我在海口市第一中学兼课,基于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遵循这个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计,并在《历史教学}2005年第五期发表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该文所论,是指一课要有一个课题中心,在宏观上提出一个相对抽象的教学命题;但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远非一个课题中心就能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校本教研呈现“主题化”倾向:整个研究过程围绕“主题”进行,而对于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重视不够,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上着力不足。校本教研中研究“主题”的确立应该是基于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典型课例,通过一个具体的“点”的深入研究,求得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研究主题“课题”化。二是泛化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0.
校本研修是中小学教师群体成长的重要路径。引领与提升中小学校本研修质量,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责任担当。河池学院基于地缘优势,依托高校专家资源和学术资源,深度推进与区域小学“U-S”协作,以“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为研修理念,探索构建课程理解、课例研究、课题指导为路径的“三课”联动校本研修模式,有效促进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进,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推动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