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济民 《考试周刊》2012,(77):21-22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训练.而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它体现了语言的综合素质,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还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应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深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感的训练过程,就是学生心理对客观具体的语境(语言环境)的敏锐感知、领悟、把握的心理过程。笔者认为加强语文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语感在中学语文能力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视语感     
一、语感的含义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什么是语感呢?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  相似文献   

4.
谭雪 《新疆教育》2012,(5):138-138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何谓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种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和训练语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两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词语分析中培养语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语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新一代语文学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称作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实,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其主旨是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哪方面着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吕叔湘老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素质的培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感是什么 ?语感,是对文字语言的一种悟性,或说是一种文字语言的领会、理解能力,它是在长期规范的文字语言运用、训练的过程中,养成的带有强烈经验色彩的一种能力。   语感是通过文字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语感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越过语感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即语言能力的实现必定以语感能力为主要方式,因为语文教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一种在长期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心理直觉能力,即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用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迅速、整体的感知与把握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训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点与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新一代语文学家把语感和语感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语文综合能力。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生处在母语学习的“黄金阶段”,必须培育学生的语感。叶圣陶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蒋丽霞 《考试周刊》2012,(90):28-28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加强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语感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越过语感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即语言能力的实现必定以语感能力为主要方式,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讲授学生所需的全部语言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地、迅速地感受、领悟、把握语文文字的能力。《评议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针对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根据小学语言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可以从训练学生语感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语感是人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直接感知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语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感,对于学习语文、领悟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加强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文味的缺失虽表现众多,但共同点是教学中缺失了语文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语感训练。研究表明.人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语感能力上,而语感能力又主要表现在语感品质上。因此,要使语文课弥漫语文味,须以语感训练为核心组织教学,并把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学生语感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培养语感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