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冕 《今日科苑》2010,(18):257-257
随着东北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作为能源消费与进口大国的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的竞争,这不利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以多边的合作代替竞争,实现多边共赢。在能源合作中,制定相关统一的法律制度又是约束各合作国合理开发、利用、占有能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就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机制建立及基本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寻求到本专业领域内积极有效的多边能源合作法制共识。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对5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和提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能力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区域是世界上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在席卷全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当中,东北亚区域各国本应该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同时给出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能源安全及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给出能源安全的科学定义和内涵解析,提出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研究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建立了包括能源供给者、能源消费者、经济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安全调控等子系统的能源安全开放复杂巨系统,并时系统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等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综合集成复杂系统问题研究方法,构建了能源安全预警系统,并详细给出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为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孙涵  聂飞飞  胡雪原 《资源科学》2018,40(3):477-485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了能源“四荒”问题,说明区域能源安全仍然是中国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能源供应、使用、经济与环境安全四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赋权法的主观性,与TOPSIS法相结合,对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性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能源安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山西、新疆、内蒙古等9个省份,仅占研究省份的30%,其余21个省份普遍低于全国能源安全平均值。中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西北地区能源储量丰富,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能源安全值偏高;东部及中部地区能源储量较为匮乏,并且能源消耗量巨大,导致能源安全值偏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晓锋 《情报杂志》2021,40(4):57-66,56
[目的/意义]研究《能源宪章条约》主要内容、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功能,可为构建上合组织下的能源安全体系和"一带一路"能源投资贸易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首先,基于国内外文献和能源行业实践,提出了能源安全范式的演变,深入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其次,以《能源宪章条约》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为依据,重点分析其作为欧洲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能源宪章在中亚的扩展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和我国在该地区的能源投资现状,以典型能源投资案例说明了《能源宪章条约》的"双刃剑"作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能源宪章条约》客观上对我国海外能源合作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和竞争,但加入国际能源组织,参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运作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佳选择。因此,通过多边磋商,待宪章条约完善其内容和机制之际,采取再加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此外,宪章条约在多维度能源安全目标、能源市场竞争机制、能源安全的地区合作体系、能源跨境运输机制以及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等领域为我国提供了成熟的范本,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立涛  沈镭  张艳 《资源科学》2011,33(12):2386-2393
能源“四荒”、“拉闸限电”以及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冰雪灾害,为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证实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本文在明晰区域能源安全概念,辨识区域能源安全与国家能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广东与陕西作为能源输入与输出区代表,在借助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对1995年-2008年两省能源安全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不断提升,而广东则日趋恶化,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显著优于广东;陕西能源使用安全性先升后降,而广东呈平稳发展态势,广东在能源使用安全性方面具明显优势;②煤炭对外依存度、煤炭产消比、运输风险指数是目前影响区域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单位GDP碳耗与能耗是影响能源使用安全的关键因子,能源消费多元化有助于能源使用安全性的提升。基于此,分别针对广东与陕西区域能源安全情况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安全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对外能源合作,谋求自身安全已成为当前各石油进口国的一大趋势。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相邻,并且与中国在资源、能源、劳动力和资金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因此深入探讨中俄双边能源合作前景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非洲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目前非洲已成为我国石油进口的第二大重要来源。但中非能源合作还面临着非洲国家经济单一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和挑战。为此,我国需要加大对非洲能源基础设施援助,强化对国内行为体的协调,确立建设性调解原则,加强与欧美石油公司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在能源总量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双重驱动下,区域(省市)能源安全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在界定区域能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区域能源安全关键要素及其复杂性特征表现。借助计算机仿真工具建立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的区域能源安全分析框架并给出框架的设计过程和实现方法,旨为考察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双控制"下的区域能源安全状态及演进趋势,以期为管理者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亚地区是距离中国最近、最安全的油气资源保障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当前中亚地区的油气年产量约为2.29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油气年产量比重为3.02%,其中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石油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年对外供给潜力约为1.2亿吨油当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贸易伙伴。然而,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贸易合作面临着大国博弈、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能源合作制度碎片化、国际能源投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等一系列的潜在风险。未来,中国应加快推动建立务实高效的多元能源合作机制,优化能源合作的主体结构,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的技术贸易,加快推进能源就地加工转化,并修订现有的双边投资协定,以确保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与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12.
曹莉萍  诸大建 《资源科学》2016,38(3):414-427
学术上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机制的研究,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领域的实证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为深入研究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完善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根据可持续性科学(2.0版)思想,分析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理论框架,提出了基于三重底线的服务绩效,多方利益相关主体满意度,合作满意度,过程管理效果,整体服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构建了基于"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反映(Response)"(PSR)驱动力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对象,主体,过程三维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基于上海地区109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理论模型所提出的15个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主体中的节能服务公司,政府这两个主体的满意度与服务绩效之间研究假设没有通过检验,其他研究假设均通过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各维度因素对整体服务绩效具有重要影响;②除了节能服务公司,政府这两个主体的满意度,其他核心利益相关主体满意度对合作满意度也具有重要影响;③节能服务公司满意度对合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过程管理,主体合作治理两个方面,为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洋  董锁成  李泽红 《资源科学》2018,40(2):237-249
中俄能源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是意义重大的地缘战略合作。自1996年中俄能源合作拉开序幕以来,虽几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且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规划实施,中俄能源合作迎来新机遇。基于此,本文回顾了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进展,从供求关系、能源政策、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区域发展政策、国际地缘环境变迁等角度全面分析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内在契合因素和外部推动因素,指出中俄利益诉求的内在契合性是中俄开展能源合作的决定性因素,外部推动因素则加速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进程。虽目前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良好,但仍面临合作体制机制欠缺、国际地缘环境变迁等诸多挑战,在国际地缘环境日益复杂的新时期,中俄应增强互信,深化中俄能源的地缘战略合作;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政策契机,拓宽合作模式与合作领域;制定中俄能源战略长期合作规划,完善中俄能源合作机制;兼顾周边地区,创建区域性能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地方科研院所的特点,深入分析地方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可行性,提出地方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确立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入手,论述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型,探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对清洁能源问题的认识的主要差异.随后,着重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跨界水冲突、合作与全球水政治关系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函  杜德斌  桂钦昌  段德忠 《资源科学》2020,42(6):1162-1174
全球水资源危机不断凸显,水资源矛盾不断激化,国家(地区)间水政治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复杂地缘关系之一。基于1948—2008年国际水事件数据库数据,以“嵌入型”视角从冲突、合作两个方面解构了全球水政治关系,并从网络关系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两个方面厘清了全球水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国家(地区)间水冲突网络与水合作网络热点区域在空间上发生了明显位移,水冲突网络热点由中亚向南亚、东南亚转移,而南亚、东南亚地区亦逐渐成为水合作的热点区;②国家(地区)间水冲突网络与水合作网络均表现为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各个圈层间存在明显的更迭过程;③国家(地区)间水政治关系网络社团分化明显,相较于国家(地区)间水冲突的社团集聚模式,国家(地区)间水合作网络社团结构更为紧密,地理邻近特征更显著;④根据国家(地区)间水政治关系值,可将水政治双边关系分为紧张关系、友好关系和相对和缓关系。美洲地区前期水政治友好关系突出,东南亚国家后期水政治友好互动频繁,中东地区水政治关系较为紧张。  相似文献   

17.
创新集群的培育有赖于各种组织主体的互动和协调.而国外有关创新集群中的组织研究,散见于创新集群的文献之中,专文讨论内部组织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考察创新集群内部组织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创新集群中组织构成、桥梁组织的连接功能和创新功能以及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提炼了四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有关创新集群组织间合作的命题;评述了现有研究的特征、不足并给出了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主导下,中、俄、朝、韩、蒙、日等6国拉开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序幕。20年的开发实践,图们江区域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现实发展与既定目标仍然具有较大差距。图们江区域多边合作开发,应在借鉴典型区域经济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由UNDP、东北亚图们江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中俄与日本,以及地方政府四个主体共同推进,最终形成多边合作开发态势。  相似文献   

19.
多学科视角下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国外研究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炜  郑爱翔  胡兴球 《资源科学》2013,35(7):1363-1372
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进行国际河流合作治理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学术界对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开发的意义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并且同时进行着通过合作开发来解决水争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存在研究视角差异,虽然各学科均关注“合作”,但由此造成所关注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在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能够清晰地梳理国外学术界对于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的理论脉络,为进一步构建适应我国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理论奠定基础,本文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多个视角对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研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国外对于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的理论研究在多个学科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理论,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机制机理研究方面进一步寻求理论突破和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亚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而且中亚各国大力开发天然气资源,不断提高生产量及出口量,致力实现出口多元化,因而成为世界各大国及各大力量争夺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且消费巨大,天然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目前中亚地区占我国天然气进口市场的份额在50%左右,未来虽然该比重会有所下降,但进口总量会稳步增加,因此中亚天然气仍然在我国天然气保障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亚天然气资源具有比较优势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我国与中亚天然气资源的合作开发也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扰动。为此,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中亚天然气资源的地缘配置格局及对我国天然气安全的保障程度与保障效益,分析了外部扰动因素对中亚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影响和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我国与中亚天然气资源合作开发亟待采取的对策建议:(1)建立副总理级的天然气合作开发协调委员会;(2)制定并完善与中亚五国的天然气双边贸易协定;(3)继续扩大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4)优选我国与中亚天然气合作开发模式;(5)建立中国-中亚天然气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