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的两大研究范畴。前者深受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经典自然科学的影响 ,后者则深受人类学、诠释学、现象学等为代表的社会人文科学的影响。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科学实证主义的具体研究方法有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 (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测量法以及内容分析法等 ) ,人文主义的具体研究方法有人种学研究、文献和思辨研究等。在我国 ,目前以文献和思辨研究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占研究方法的主流位置 ,而科学实证主义研究处于边缘位置。由于教育技术研究的不仅仅是物 ,而且还包括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 ,所以在大力倡导科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同时 ,还应该把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取向等遏制了作为生命创造体的学生无限多种可能的发展 ,而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最高目的 ,强调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物性”和教育“人性”对抗与融通的时代 ,人文主义教育极具有紧迫性、重要性。所以 ,本研究试图在批判中挖掘教育现象掩埋的基岩 :人文———回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探求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教育 ,以求重塑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教育是以"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文主义教育对加强我国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隽 《现代教学》2014,(1):86-87
人文主义认为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而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在学校教育中,制度的制约性对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说属于物质范畴,唯有优化教育机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信任感,运用人文关怀,从精神上濡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才能构建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主义范式的转换中,经历了经验总结、学科发展、理念成熟、科学运行、人性回归等过程,但其都是在社会—人这个大的研究框架下展开的。以文化—人为架构的文化学范式赋予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新的价值理念和研究使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文化学范式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研究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基本前提假设是教育属于文化领域,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文化为境域的管理活动;研究规范、方法和程序是确立文化—人的研究框架,运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学的观点与方法,将文化、教育、人联系起来,分析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及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理论及其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比较统一的概念,而在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却没有统一的称谓,但其实质性的教育却深入人心。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背景以人文主义取向为主,在教育价值方面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正在走向融合.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呈实证化趋势。人文教育的历史,既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史,又是人文主义教育实践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历史阶段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都有其时代浓厚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为今天世界各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资研究并获得启迪的范例.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夏法 《教师》2010,(30):120-121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达到和谐统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教封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师生关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0S):28-30
在前面八篇教育演义中.我们在不断演绎人文主义.由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到生命教育、后现代主义.最后回归到素质教育。在这不断演绎的背后,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影子在闪现:自我。其实,所谓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人文主义教育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自我恰恰是人的核心.是人一切思想和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个意义上,自我蕴含了教育太多的秘密.自我无可回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第16届ISATT会议为写作缘由,结合会议内容,对西方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的演变、发展和挑战进行讨论。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核心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关注教师的自我、身份和教师所处的各层次脉络,并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教师教育取向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在于: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成就教师的卓越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谈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反对神控制人为特色;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则以反对人控制人为主题,追求平等自由,从人权的角度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人文主义教育则反对拜物和拜金,呼唤人性的复归,尊重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西方人文主义教育嬗变的过程,以深化人们对人文主义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达到和谐统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师生关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文主义,拉丁文humanitas,是人情、人性的意思,它是有关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潮与理论。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制度。而在十五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它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世界现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人文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有其不同的具体内涵,但…  相似文献   

13.
虽然当今科学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科学的价值已为更多的人所承认,但是相对应的科学教育却大多仍停留在对科学现成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那种深沉的人文情怀。因此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新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教育理念,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传统的人文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传统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发展及其与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辨析得出,新人文主义教育观更多的强调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所以新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科学教育的全面超越,而且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内在统一,并由此开辟了人类理性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教育是职业教育之魂,技术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之体。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重申了人文主义教育。基于此,反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因人文主义教育丢失导致的"单向度的人"、技术异化将人"遮蔽"等现象,发现职业教育急需借助人文主义教育达到"返魅"、发展"生命技术"、创造"整全的自我"。鉴于此,通过将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为"生涯导向"、目标确定为"能""人"并重、教学转为"双向集合模式"、注重课程多样化、使职教教师用"人文素养"圆融"双师素质"等途径重拾人文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5.
秦欢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64-265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这场变革的核心思想,在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此刻,人文主义在西方音乐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弥足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了音乐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表达内容中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自由意识等方面。在这里,基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下探讨人文主义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重大影响及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凯特.肖班的《觉醒》中所涉及的女性意识及性意识觉醒在19世纪末的传统价值观中属于高度敏感的话题而遭到广泛的非议。今天,从人文主义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的觉醒是用生命换取自由的女性悲歌,也是用灭亡换来的人性意识的回归,是人文主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以人文系统为直接环境的在总体自然系统中共生的过程。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成为“人”。现代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又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本文简要介绍人文主义教学思想的发展,分析了英语教学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并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误区和非人文主义因素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这些特征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其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入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其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最早是由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提出的,是指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是指面对日益严重的世界危机和人的危机,从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全面复兴而开始现代复兴的教育思考和教育理念。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何种思维训练,何种更适合于理解的知识,何种更有效的价值观念才能对人类进步起到更积极的影响而不是毁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主义在教育研究中有利有弊.面对复杂而多元的教育现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精髓和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