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译作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误译,因而长期以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文学的范畴之外.诚然,当人们用翻译史上经典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标准去评价庞德的翻译作品,就必然会得出以上结论.但是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不同文化交流体系内影响的逐渐扩大,随着译文文本、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杂合现象的增多,翻译中的杂合策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当人们在杂合策略的视阈下审视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6.
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伟 《华章》2012,(11)
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古典诗歌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审美价值,其对外传播和交流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本文以"三美论"为着手点,以许渊冲先生的法译诗经为主要分析文本,试图从美学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