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两种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课程为主,并受其影响。找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和利用二的优势,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最佳结合点具体表现在: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主体性;课程内容要现代化、生活化和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潜课程等。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育部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蕴藏着巨大教科研究价值,它吸引我国教育界各个层面的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课题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浮出水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整合?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在何处?如何才能形成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共享?整合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职教课程改革涉及课程范型、课程模式和课程方案三个层次。对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的课程范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多元整合课程等;我国现代职教课程模式是在国外先进课程模式影响下自主改革、创新的结果;课程方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课程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此外,课程开发者还必须重视课程模式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的母概念,其含义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由此分野为成人控制和学习者自主两条路径。从微观上看,课程实质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及其组织方式与实施进程的安排;从中观上看,是指学生在学校指导和影响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及其过程;从宏观上看,是各种课程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镇生 《考试周刊》2013,(83):171-172
活动课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二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在我国,受宏观条件的限制,洋思中学主要在活动课程的第二个方面进行尝试.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应有大的变动.也就是说,不是围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组织、引导学生的活动上.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科课程同样应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6.
四种课程理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改革不能全盘否定学科课程,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有缺陷,克服的办法就是设置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本质上并不是对学科课程的否定,而是学科课程的新生形式;活动课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将被学科课程所消融。核心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重大问题,提高其基础素质,并促进课程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侧重教与学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着重强调间接经验的单向授受的"教",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的"学"是其最为鲜明的表征.在凸显活动课程优势地位的同时,冷静"实然之思":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样态、课程评价等方面面临着学科化、去知识化、活动化倾向,主要症结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直接嫁接而产生异体排斥.继而需要呼唤活动课程"神韵"的回归:厘清课程性质,避免落入学科化窠臼;延伸课程样态,规避活动化倾向;提质课程内容,扼制去知识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呈现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专设课程是推进生命教育的最佳路径,但在专设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学科渗透课程、专题课程、主题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非专设课程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考量和路径;从非课程的角度来看,包括学校文化在内的一切育人载体都可以纳入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来,即生命化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发现,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一线担任活动课程的教师,相当多的人对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关系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在实践中,一些人混淆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把学科课程的一套做法照搬到活动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出现了活动课程的学科课程化倾向。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一)在课程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学科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活动课程把学生的态度、多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物理教师也都积极投入到实现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两者整合的最优化,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程是关键,而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等课程结构要素在整合过程中均受到了信息技术积极的影响.如何从课程结构要素入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该文结合高中语文课案例,以课程结构要素为结合点,通过将教学内容主题单元化、教学过程思维引导化、学习活动多样化、教学资源实用化、学习环境适用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等方法,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莉娜  王磊 《学科教育》2013,(5):106-112
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我国的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对分析中澳两国课程文本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面的异同,发现:我国课程内容覆盖面全,以内容模块体现选择性,课程评价提出多样化评价理念和建议;澳大利亚课程内容只选择部分学科核心知识,注重学科观念建构;课程评价注重学科核心技能,对多样化评价特别是活动表现评价提出具体可操作建议.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不求知识点全,力求建构学科观念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注重核心技能评价、落实多元化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当今在很多所高校都轰轰烈烈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研究其建设的必要性及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找出了实现自主学习型教师与网络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为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是基于学术,其出发点是就业对象应具备什么知识,通过哪些学科教学进行培养.在此思想指导下,课程偏重于理论,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常称之为"学科中心课程论",其表现课程设置为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二是基于工作的,其出发点是培养对象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其课程设置的方法是根据国家、社会、劳动力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应设专业,根据对职业岗位工作和任务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然后开发课程,决定教学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其课程目标指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终的培训效果均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衡量,从而使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现实的生产技术紧密相联,通常称之为"能力中心论".两种不同的课程观,在职教界始终存在,其中,"能力中心课程论"在我国占据相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课程研究领域,一直存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课程问题的传统,其中最常见的传统学科方式是哲学方式、心理学方式和社会学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课程探究开始借鉴文化学、政治学、生态学来寻求课程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可以被称为课程探究的现代学科方式。我国学者在采取不同学科方式推进课程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学科方式难以融合、学科方式之于课程探究的适切性遭到忽视、对不同学科中的本土元素发掘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课程探究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时,应综合运用学科方式,构建整体关怀的课程理论学术体系;精准把握学科方式,确立边际明确的课程理论学科体系;充分挖掘本土元素,创生本土特色的课程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的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有限.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管理,学校需积极倡导:多元开发,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合理规划,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依托学科,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活动德育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德育课程的主导类型。活动德育课程中最为可贵的元素是课程中的实践属性,正是由于这一属性使得它被赋予了不同于学科德育课程的非凡意义。其一,活动是教育对象获得德性的根本途径;其二,活动体验有助于创设主体道德发展的情境;其三,功能的互补性有助于推动学科德育课程价值的实现;其四,高度的参与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性主体精神的发展;其五,活动课程化有助于保障德育功能的长期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但长期以来活动课程又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环节.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聋生创设了一个个富有实践性的外部氛围和机会,在学科教学中的一些不可能在这里就可以变成可能.科学合理地开设聋校活动课程,对聋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必将对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类型的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新课程,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实践经验也相当缺乏,使得这门课程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前七次改造的课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在课程功能上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建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课程结构.建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化、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