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丽华 《教育科学》2002,18(6):23-24
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混淆的情况,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学科课程完全或部分分解掉。针对于此,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进行统整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念的渗透、知识的运用、活动的整合这三个方面来阐释科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统整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领导重视是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关键;其次,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再次,逐渐形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最后是开发多种教育资源,拓展课程改革实施空间。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课程的开设对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及相关的现成的参考材料。这对于习惯了单学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真正使得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两种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课程为主,并受其影响。找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和利用二的优势,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最佳结合点具体表现在: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主体性;课程内容要现代化、生活化和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潜课程等。  相似文献   

6.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两种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课程为主,并受其影响.找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和利用二者的优势,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最佳结合点具体表现在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主体性;课程内容要现代化、生活化和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潜课程等.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型产物,它与其他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种补充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具体的实践与操作上 ,我校着力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进一步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选择和适度开发 ,以学科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改革重点 ,借助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作用 ,发挥课程的统领功能 ,继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实验 ,着重“以校为本” ,初步建构符合初中特点与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并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课程特色。策略1:重视课程开发的适应性。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学校现有资源与阶段成果 ,在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广泛挖掘课程资源 ,独立或合作开发、…  相似文献   

9.
关于山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山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山区学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山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综合课程、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逐步深入与完善的,由不合理到比较合理。课程结构改革首先把活动粪课程正式作为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同学科类课程相辅相成,然后在学科类课程中又分为必修课程和多种选修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及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综合课程改革在各省市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设置减少了学科门类和内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但这些方面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总体模式死板单一等弊端。今后改革的思路是:注重开设实用性课程;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尝试开设综合课程并注重潜在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沈旎 《湖北教育》2003,(23):5-5
时下教育界流行着一些时髦的词,其中“综合”这个词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格局,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这是就一门学科而言,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旨在改变学科本位的现象。二是设置了综合课程。如科学、艺术、品德与生活等,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非学科课程,但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有其独特的定位的。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课程改革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旨在确立双重课程--由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构成的学校课程.本文探讨了双重课程设计的意义及其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破解之道,以及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6%-8%,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课程的倾向”,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的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15.
自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承载了创新课程形态、转变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教育功能。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以回应社会变革的挑战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出现如下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上,与劳动教育课程深度整合,使劳动教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的生长点;在课程功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育人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在课程形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阶段没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人才培养标准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小学或中学的教师.那么也有可能将来会承担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因此.现在让他们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必要的,并且也是必须的。于是我根据所教的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并实施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闫春红 《辽宁教育》2011,(10):14-16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构成学校宏观课程体系的两大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顺应科技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课程类型,其实质是整合知识学习及应用的重要因素,再现知识整体的本质。综合课程弥补了分科课程学科内容间交叉的不足,相互关联各学科知识,从而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综合课程改革首先要理清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并基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分析综合课程的类型及课程价值,对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使之形成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阶段探索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学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