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1 对于人的需要,一般认为,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不尽然,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需要,还包括这二者需要的主体对象的生产——自身蕃衍的需要。在通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需要时,都没有跨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范围。马克思主义把需要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基于这样一个理由:“需要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类社会中生产着需要的对象,而因此就生产着需要本身。”(《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2.
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什么是劳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是指人有目的地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的活动。根据其过程、对象、产品等要素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至少涉及以下相互关联的四对范畴八个方面: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相似文献   

3.
一、生活方式可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什么是生活方式?理论界意见并不一致。我们认为,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这样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呢?第一,人有多种需要。归纳起来,不外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满足这两大类需要,人们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需要的结构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缺一不可的;在需要的主体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在需要的层次方面,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不断上升的。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现照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要引导人们实现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要协调人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为人民需要层次的上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物化的概念应该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遗憾的是不少学术论著却把物化概念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把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艺术构思也称之为物化,这就必然引起学理上的混乱。实际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有着严格区别.物质生产的原料是自然物质,艺术生产的原料则是精神材料;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以动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物质的物化过程,艺术生产则借助于媒介对精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是赋予艺术构思以物质形态的物态化过程以满足入的审美需要。因此,将物化与物态化区别开来具有学术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精神生产的现实意义一般地说,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去界定精神,把精神作为物质相对立的哲学范畴,从物质的客观性角度来理解精神的本质.本人坚持这一观点,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因为,吃、喝、穿、住、眠等都是人类起码的物质生活,人们每天付出大量的劳动,甚至大半生的筹谋,为的都是它们,也因为有了它们,才能保持人的肉体的存在与繁衍——这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发展到过剩经济时代,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的文化供给远远落后于文化需求,因此还处于“短缺”状态.但精神生活的“短缺”与物质生活的短缺不同,不可能仅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克服.文化需要的满足方式全然不同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试图以后者代替前者必然导致需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乃至欲望的病态化,是主体化资本对人的身心实行全面控制的必然结果.只有以需要经济学代替“偏好”经济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型的潜力,为转型时期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从广义上说,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成果,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与经济、政治、军事等并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精神生产的全部成果,它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我们这里论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后者.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注解,它植根于物质生产实践,回应人的需要发展诉求,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科学认识其时代内涵需要从逻辑起点、基本前提、关键要义、内在要求、目标样态等维度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当前,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紧紧依靠党和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精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自觉,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夯实物质基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强大势能。  相似文献   

10.
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和尊重人。关心人,就是要针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注意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理解人,就是针对精神的需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问题;尊重人,就是针对人的人格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尊重人、尊重人格。这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是当前中国的主旋律.伴随着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出现的将是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相应变化.反过来,人们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变化,又影响制约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人们领悟到: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堆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人们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观念上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那将对整个社会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因此,人的现代化尤其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仅就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谈些粗浅的想法.反思"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模式、树立变革、突破观念"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无疑包含着这样一个真理,逝去的东西不会重新出现.然而,在教育领域,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会工作的对象、工作领域、工作内容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是当前发挥工会教育职能,扎实推进“素质工程”的重要环节。一、依据客观选择正确方法1.职工思想活动规律决定了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表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联系、交叉互动,共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可以逐渐使职工追求精神的需要;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又可以抑制人们对某种物质需要的过分追求。因此,我们把满足职工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工会职工教育的理念,而不是刻意强求。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文明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使我们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以适应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我们面临的战略任务是:在搞好物质生产、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搞好精神生产、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我国的哲学领域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只有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观照和指导我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程文晋 《红领巾》2005,(5):59-60,66
经济活动是人的物质生产与交流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获利和计算是经济活动的本质所在,对人的关注和道德的考量必须以其精神的力量贯穿于经济活动之中.除此之外,任何单纯技术上的道德处理,只能是乏力的、苍白的.  相似文献   

17.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和瓶颈,马克思和弗洛姆通过对异化现象的分析和揭示,为我们考察现代社会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为认知世界和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所进行的探索、创作活动即精神生产,它具有抽象性、创新性、传承性、长效性等基本特征。精神生产力,作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的能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生产改变的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互作用、互促发展;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精神生产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9.
从广义文化观看,文化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社会实践包括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等。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是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立足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方面给我们观察与分析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文化建设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丰盛的物质生产使经济的重心由生产转向消费,人们关心的不再只是物的使用价值和实用功能,而是更加关注物的符号价值和审美功能。符号消费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就是说,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消费的对象不仅只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求,而且已经转向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需要层面,于是商品便以审美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