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应地培养并提高自身的能力。本文在阐述新课程标准概要和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一些能力要求的前提下,着重讨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体育健身与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内隐和文献的方法研究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探索新时期体育课堂教学的行为标准,为体育教师职业培训、体育教学评价提供参考,并促进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起重要作用.2)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技能培训的力度,尤其是教育技能的培训.3)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强有关课程知识和课程理论方面的学习.4)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的认识、素质、能力、学生观等密切相关.5)本研究将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三个方面界定:(A)体育教师的教授行为;(B)课堂组织管理行为;(C)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认同为教师对自己身为教师整体的概念,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动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探寻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方法:在文献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对107名中学体育教师的预试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正式问卷;对537名中学体育教师正式测试的数据随机分成两半,分别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出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结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和投入认同5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本研究编制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认同为教师对自己身为教师整体的概念,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动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探寻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方法:在文献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对107名中学体育教师的预试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正式问卷;对537名中学体育教师正式测试的数据随机分成两半,分别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出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结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和投入认同5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本研究编制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对体育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能力呈现不平衡状态,主要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等。本文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特尔斐法,对36名学校体育学专家进行3轮次专家咨询,并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结构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控制能力、体育课教学准备能力与教学总结与自我提高能力.其二级指标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准备能力调查结果如下一级指标之一-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准备能力涵盖4个二级指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材系统性安排、教案质量、课前场地器材准备.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重必修轻选修,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课程内容上,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实践性不够。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徽省21所中学随机抽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被认可程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现状,发现在教育观念与业务素质上总体存在不足.联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了应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职后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新形势下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对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权利的内涵作相关的理论阐释,指出中学体育教师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中学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必须依法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为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学更健康、更有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课类型的划分,应体现一定时期的体育课程理念。传统的"技术教学论"基础上的体育课类型划分在新时期已经不具有实践意义。依据体育教学中技巧类、体能类、游戏类和休闲类的不同类型内容特点,可以把体育课划分为身体发展类、技能学习类、运动参与类和活动交往类等四种课型。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体育·艺术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艺术、体育、艺术体育三者的定义、特征及发展,指出艺术体育并不是艺术与体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体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活动内容、展示规律的充分体现,同时对艺术体育的归类及发展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认为要想处理好这个问题,增强意识是关键,掌握特点是前提,寻求结合点是基础,讲求方法是根本、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和培养,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基尔帕特里克(w.H.Kilpatric)说:“教育是将个人的经验与人类过去的经验相结合,进行系统化以产生质的变化,进而丰富对所有有关事物方面的整体经验。”什么是体育教育?著名的体育理论学家布劳内尔(C.L.Brownell)指出:“通过大肌肉运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对教育作出贡献的,即是体育。”通过体育教育是否可以培养性格?这个问题长时间以来在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进行着讨论和辩论。综述:1)通过体育运动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品德;2)体育活动在它所特有的丰富社会交往环境的条件下,通过教育过程而产生影响和效果;3)体育教师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过程而进行品德和性格的培养;4)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教学应紧紧抓住教学能力这一主要任务,通过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安排、创新教学过程和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从俄罗斯体育大学看俄罗斯高校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俄罗斯体育大学为主线条,介绍了俄罗斯目前高校体育的一般教学科研现状,重点反映了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对俄小高校体育教学作了简单的比较。文章认为,俄罗斯现行高校教学制度在课型配置、考试方式、师资培训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国同行在办学小借鉴和参考的地方,俄体院注重教师运动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更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不及。文章表明,近年俄罗斯经济大滑坡亦导致了体育教学科研的不景气。  相似文献   

17.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推陈出新的自然规律向前发展的。大众体育也是遵守这一自然规律而向前发展的。随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更新改变,大众体育将走向大众竞技体育。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体育是由终身教育演化而来,其核心和目标是个体的终身体育学习。建立在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原理与体育运动规律、形成终身体育学习的基本能力、扩大技能储备和建立正确的体育态度、思维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改革热潮中,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对原有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健康教育的目标。其基本理念,对体育教学改革以极大的启示,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师资培养进行反思与重建,调整中小学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尝试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环境的特殊价值,分析大学教育中体育和德育相脱节的弊端,探讨了利用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