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更是一种思想态度扣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从相处到相依——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处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它建立在现代理性的基础之上,是理性保障的状态;相依是后现代性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它首先是一种情感保障的状态。从相处到相依是情感的胜利,更是理性精神的胜利。相依是新的师生关系建构的契机,尽管它仍是一项未竟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现代师生关系推行的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理性至上、培养目标的统一化等理念,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后现代师生关系则主张建立非理性和情感共鸣的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结合后现代师生关系的理念和时代特征,对重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教育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一种新的交往理论——主体间性为切入点,本文探讨了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及成因。要重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并需要消除教育实践中造成师生关系隔膜与阻碍的因素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校师生交往的困境及出路——基于交往理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当下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处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形态的包围之中,呈现出交往的言语困境、主体困境和场域困境.交往的困境需要在交往中解决,借助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理性力量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高校师生交往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略论教师权威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权威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知识性质的解构以及后现代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重构,现代教师权威得到消解,教师权威出现了后现代转向.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教师权威与师生关系开始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7.
课程研究有两种基本范式: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而两种课程范式又有其不同的师生观,这两种师生观的比较对我国现行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文章从学生观、教师角色转变和师生关系转型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这种功能性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大缺陷。为解决传统师生关系的缺陷,提出师生关系应该由功能性向存在性师生关系转变。存在性的师生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从自然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从社会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将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分析,结合师生关系本身固有的教育特点,可以从理论上区分出三种形态的关系,即"社会—人"关系、"社会—社会"关系、"人—人"关系。这三种关系共同构成了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属性。而实践中,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话语表达也经历了一个从"支配—从属"到"民主平等"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试论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师生关系的性质来说,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组织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提高教师威信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义比较定理研究一类无穷时滞非线性的n-种群Lotka-Volterra竞争系统:dxi(t)=rixi(t)[1-(xi(t)/ki)θi-n∑i=1,j≠i ay/ki∫i -∞xj(s)dHj(t-s)],i=1,…,n并给出该系统持久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与日本曾经有一段能源合作的“蜜月”期。但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中日之间的能源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音,有关能源的竞争逐渐取代合作。这种变迁源于两国能源关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日间能源争夺是走向成熟的、正常的中日能源关系的一种阶段性表现,但从目前来看,双方仍以竞争为主。并且这种竞争关系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分析了局部质变超前总的量变的“超前”现象的特点,并预测了出现全局性质变落后于总的量变的“滞后”现象的可能性,指出正确认识滞后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成功过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关系,是一种生命共在、相携成长的关系。它强调师生生命的关怀与保护,尊重与欣赏师生生命个体的自由表达,注重师生生命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通,追求师生生命的相互创造与共同成长。在师生角色方面,要由教师单一主体性走向师生主体间性;在教学方面,要由教学预设走向教学生成;在师生情感方面,要由淡漠走向互相关心;在师生交往方面,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犹太移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开的转变过程,导致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苏联国内改革,苏美关系及苏联的中东利益。犹太移民政策的变化使大量苏联犹太人得以离开苏联.同时也对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学习体验是高职创业课程有效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学习沉浸体验、学习关系体验、学习获得体验与学习活动体验四个维度编制高职创业课程学习体验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1204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创业课程学习体验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其中,学习关系体验最佳,学习沉浸体验最差;学习体验与创业实践、创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正向预测关系。依据研究结果,高职创业课程模式应由知识驱动转向实践驱动、学习方式由传授式变向沉浸式、评价指标由学业结果延向学习体验、课程资源由课堂支持走向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人类文明兴衰与环境变迁关系及气候、水、动植物资源变迁及灾害与疾疫四个方面,回顾了30年来新疆环境史研究的状况。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ness in implemen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However, many change effort fail due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lack of commitment, style of leadership, and emotional distress of the employees who have to implement the change.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n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in a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It was based 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combined part of an adapted model from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ory. A total of 169 academic staff from the main and branch campuses UiTM throughout Malaysia were selected based on stage and cluster samp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leadership behavior on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The findings also revealed that 36.5% of the variance in readiness for change is explained by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 In determining the role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s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f affective commit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This study implied that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well as developing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 could contribute to formulation of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and subsequently lead to the success of a change program.  相似文献   

20.
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反思是研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理论前提。而本质地把握经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研究视角从知识论到生存论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